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意孤行

一意孤行

孤行:独自行事。此典原指赵禹坚持自己主意行事。后以此典转作为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别人意见而独断专行。赵禹(?——约前100年),(tái台,今陕西武功西)人。汉武帝时历任御史、太中大夫(中央顾问官)、廷尉(掌刑狱,九卿之一)等职,治狱严峻。他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,作有《朝律》(见《汉律》)六篇。赵禹为人廉洁而倨傲,家中没有食客。公卿等高级官员拜访他,赵禹始终不答谢,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和宾客之来往,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2《酷吏列传·赵禹》3139页:“禹为人廉倨(廉洁倨傲)。为吏以来,舍毋(通“无”)食客(古代寄食于豪门贵家并为其服务之门客)。公卿(原指三公、九卿,后泛指朝廷中之高级官员)相造(往)请(拜访)禹,禹终不报谢(答谢)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3:“盖一意孤行之士,细行不矜,孔子所谓‘观过知仁’,正此类也。” 毛泽东《论联合政府》:“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,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‘国民大会’……” 茅盾《子夜》10:“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,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。”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1卷3章:“皇上和杨文弱、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,但迫于臣民清议,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,与虏订城下之盟。”


偏正 原指谢绝他人请托,坚持按己意行事。现指不听别人劝告,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办事。语本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,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……今日朝会,康熙~,已下旨撤藩。”△贬义。用于形容独断专横的行为。→顽固不化 ↔同心合力。 也作“孤行一意”。


解释本用来夸奖官员廉明公正,谢绝请托,秉公执法。后来变为贬义词。形容不听劝告,独断专行,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。

出处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
赵禹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人,早年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的官吏,因为精明能干担任了令史(掌管文书事务的官员)一职,侍奉太尉周亚夫。周亚夫担任丞相后,赵禹又担任了丞相史。丞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明公正,但是周亚夫不大信任他,认为他虽然有才能,但执法过于深重苛刻。不过汉武帝正好看上了他这一点,就让他和张汤一起制定各种严格的法令,来管制约束在职的官员。

赵禹为人廉洁而高傲,自当官以来,家里就没有养过门客。如果朝廷的高级官员登门拜访,他也从不答谢,目的在于断绝与知心朋友以及各种宾客的来往,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。他看到有好的案件判决条文就采用,也不管案子本身是否公正,以严查下属官员隐秘的罪行。

赵禹早年做事严格,残酷急躁。到了晚年,国家多事,一般官员致力于施行严刑峻法,但赵禹却在执法时变得宽松缓和,所以最终得到了“轻柔平和”的好名声。

例句

李小毛不顾家人的反对,一意孤行,放弃了自己的学业。


【词语一意孤行】  成语:一意孤行汉语词典:一意孤行

猜你喜欢

  • 凤尾诺

    《南史.齐江夏王锋传》:“五岁,(齐)高帝使学凤尾诺,一学即工。高帝大悦,以玉麒麟赐之。”古时批阅奏章画“诺”字,因拖末笔如凤尾,故称“凤尾诺”,萧锋年幼而善书凤尾诺。后用此为称赞年幼而有才智的典故。

  • 植发穿冠

    犹植发冲冠。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“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”刘孝标注引晋 裴启《语林》:“温公始入,姿形甚陋,合坐尽惊。既坐,陈说九服分崩,皇室弛绝,晋王君臣莫不歔欷。及言天下不可以无主,闻者莫不踊跃,植发

  • 圆寂

    梵文“涅槃”的意义,佛教所宣扬的最高境界,即“圆满”(具备)一切“清静功德”,寂(熄)灭一切烦恼。后来又称佛或僧人的死为“圆寂”。唐代释义净《大宝积经》:“我求圆寂,而除欲染。”僧人之死谓之 “圆寂”

  • 钱镠射潮

    源见“射潮”。表示战胜自然的英勇气概。王德钟《题许盥孚西泠访古图》诗:“须臾吸尽越江水,可得三千钱镠射潮矢。”【典源】 宋·苏轼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诗自注:“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,与海神战,自尔水不

  • 将相宁有种耶

    见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〕。

  • 狐威假白额

    同“狐假虎威”。白额,指虎。唐杜牧《昔事文皇帝》诗:“狐威假白额,枭啸得黄昏。”

  • 羞与哙伍

    哙(kuài快):樊哙,汉初武将。此典指韩信汉初立大功,封王。但被怀疑猜忌,降为淮阴侯,他不愿比自己差的樊哙在一起。后以此典表示羞与自己所轻视的人在一起。韩信(?——前196年),淮阴(今江苏淮阴市西

  • 会稽之耻

    会(guī贵)稽:会稽山(今浙江省中部)。此典指越王句(gōu勾)践被吴王夫差兵围会稽山,越王句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。后以此典比喻不忘奇耻大辱。(句践?——前465年),越王允常之子,是春秋末年越国君

  • 郢刃

    源见“郢匠挥斤”。指删改。五代齐己《山中春怀》诗:“所得或忧逢郢刃,凡言皆欲夺天机。”【词语郢刃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刃

  • 落尘

    同“歌落梁尘”。唐黄滔《答陈磻隐论诗书》:“亦犹琴之舞鹤跃鱼,歌之遏云落尘。”【词语落尘】   汉语大词典:落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