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长两短

三长两短

指意外的事故,通常指死亡。明代范文若《鸳鸯棒.恚剔》:“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,须一路寻上去,万一有三长两短,定要讨个明白。”


并列 发生意外灾祸或事故,大多指死亡。《醒世恒言》卷8:“倘有~,你取出这道袍穿了,竟自走回,那个扯得住你。”巴金《春》13:“万一海儿有个~,那我也活不下去了。”△贬义。用于预料有不幸事发生。→一差二错 飞来横祸。也作“三长二短”、“三长四短①”。


三长两短”在人们心目中指的是意外灾祸,常常是遇难、死亡的隐语、讳词。

为什么死亡与 “三长两短”有关呢?

原来,旧时是棺葬,而棺材 [谐音 “财”,人死后去阴间做官( 棺) 发财 ( 材) ] 是由六块木材做成的,长方形,上下左右长,两头短。上面棺盖为天,下面棺底为地,左右两边为日、月; 前后两头称为彩头 ( 头) 、彩尾 ( 脚) 。这些是以往的一种俗语。因棺盖是最后才盖上的,所以棺材构成的木块便是三块长的、两块短的,因而谓之 “三长两短”。此语便成为 “死”的一种别称、讳语,是一种委婉的说法。口语中常说 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……”,意即万一遭到不测而身亡……

关于 “三长两短”有个有趣的故事:

苏轼被贬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,有次朝廷命官来视察,苏轼及其几个学生陪同游赤壁。命官想为难苏轼,出了个联语让他的学生对: 宝塔尖尖,七层四面八方。命官问这个学生不知道,连连摇手,问那个也是一样。命官不由大笑,心想: “学生如此,老师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。名师出高徒嘛! ”苏轼也大笑起来,命官不解,问苏轼为何大笑。苏轼笑道: “大人,你还不明白吗? 我的几个学生都已对出来了。你说的是 ‘宝塔尖尖,七层四面八方’,我的学生们对的是 ‘玉手摇摇,五指三长两短’啊,哈哈! ”命官窘迫得无言以对了。


【词语三长两短】  成语:三长两短汉语词典:三长两短

猜你喜欢

  • 馆陶园

    《汉书.东方朔传》:“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……主寡居,年五十余矣,近幸董偃……爰叔(谓偃)曰:‘顾城庙远无宿宫,又有荻竹籍田,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?此上所欲也……’偃顿首曰:‘敬奉教。’入言之主,主立

  • 束修自好

    犹束身自修。清 郑燮《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》:“夫束修自好者,岂无其人;经济自期,抗怀千古者,亦所在多有。”见“束身自修”。清·郑燮《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》:“夫~者,岂无其人;经济自期,抗怀千古

  • 归田息讼

    《汉书.韩延寿传》:“入守左冯翊……行县至高陵,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,延寿大伤之,曰:‘幸得备位,为郡表率,不能宣明教化,至令民有骨肉争讼,既伤风化,重使贤长吏、啬夫、三老、孝弟受其耻,咎在冯翊,当先

  • 骍角

    《论语.雍也》:“子谓仲弓曰:‘犁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’”何晏集解:“犁,杂文。骍,赤也。角者,角周正。中牺牲,虽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,宁肯舍之乎?言父虽不善,不害于子之美。”后因以“骍

  • 无机

    源见“抱瓮灌园”。指安于朴拙,无机巧之心。唐陆希声《清辉堂》诗:“野人心地本无机,为爱茅檐倚翠微。”宋黄庭坚《次韵答张沙河》:“张疾堂堂身八尺,老大无机如汉阴。”【词语无机】   汉语大词典:无机

  • 鲁阳麾戈

    同“鲁阳挥戈”。唐杨炯《浑天赋》:“鲁阳麾戈兮转西日,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。”见“鲁阳挥戈”。唐·杨炯《浑天赋》:“~兮转于西日,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。”【词语鲁阳麾戈】  成语:鲁阳麾戈汉语大词典:鲁阳

  • 红丝系足

    源见“月下老人”。比喻缔结婚约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瞥见》:“这罗帕呵,就倩你做红丝系足缘。”

  • 苍梧痛

    源见“苍梧龙去”。对帝王之死的伤恸。清黄遵宪《乌之珠歌》:“六宫共抱苍梧痛,万国还惊白柰簪。”

  • 义乌衔鼓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二引《异苑》曰:“东阳颜乌,以纯孝著闻。后有群乌衔鼓,集颜所居之村,乌口皆伤。一境以为颜至孝,故慈乌来萃,衔鼓之兴(举也),欲令聋者远闻。即于鼓处立县,而名为乌伤,王莽改为乌孝,以彰

  • 和随

    同“和隋”。秦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和 随之宝。”宋叶適《祭陈同甫文》:“镌嗟无勇,和 随有罪。”【词语和随】   汉语大词典:和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