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以德报怨

以德报怨

原作“以德为怨”意为对人施恩处理不好反而结怨。后指以恩德或好处施于与己有结怨的人。公元前645年九月,秦晋两国战于韩原,晋惠公战败被擒。十月,晋国以阴饴甥为使与秦签订和约。秦穆公问阴饴甥:“对于签订和约,贵国意见是否一致?阴饴甥答道:“不一致,晋国百姓深以国君被俘为耻,又为作战牺牲的亲人而悲痛。想拥立晋太子与秦国继续战斗。而朝廷大臣则爱惜被俘的国君,一定要报答秦国不杀被俘国君之恩,至死不变心。”秦穆公问:“晋国上下对晋惠公的命运是怎样估计的?”阴饴甥答道:“老百姓都十分悲哀,以为秦国一定会杀掉他。大臣们认为,晋国已经认罪,秦国一定会释放他。这是天高地厚之大德,无疑会使服罪的人感恩戴德以图报答,也使怀有二心的人畏惧严刑而不敢反叛。毕两功于一役,秦就可以称霸诸侯。现在送晋君回国与否还不确定,既废晋君而不立新君,反使本来的德变成怨,秦国是不会这样干的。于是秦穆公放晋侯回国,秦晋两国又恢复了友好关系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十月,晋阴饴甥会秦伯,盟于王城。秦伯曰:‘晋国和乎?’对曰:‘不和。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,不惮征缮以立圉也。曰:‘必报仇,宁事戎狄’。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,不惮征缮以待秦命。曰:‘必报德,有死无二。以此不和。’秦伯曰:‘国谓君何?’对曰:‘小人戚,谓之不免。君子恕,以为必归。小人曰:‘我毒秦,秦岂归君?’君子曰:‘我知罪矣,秦必归君。’贰而执之,服而舍之,德莫厚焉,刑莫威焉。服者怀德,贰者畏刑,此一役也,秦可以霸。纳而不定,废而不立,以德为怨,秦不其然。’秦伯曰:‘是吾心也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’。” 宋·崔鶠《杨嗣复论》:“君子不念旧恶,以德报怨,而小人忘恩负义,至以怨报德。” 《毛泽东选集·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民国二十五年(一九三六年)西安事变时期,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成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


偏正 用恩德去回报怨恨。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毛泽东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:“中国共产党~,协同张学良、杨虎城两将军,释放蒋介石,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,共同抗日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关系。→以直报怨浇瓜之义 浇瓜之惠 ↔以怨报德 恩将仇报 以德服人 以德报德。也作“德以报怨”。


【词语以德报怨】  成语:以德报怨汉语词典:以德报怨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美

    同“四并”。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四美具,二难并。”【词语四美】   汉语大词典:四美

  • 一时之利

    此典指晋文公评论城濮(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)之战,认为先轸(zhěn枕)“军事胜为右”之说是一时之利;而狐偃(yǎn演)“毋失信”之说是万世功。后以此典比喻战争中一时取胜;或比喻一时的利益。晋文公(

  • 关中约法

    源见“约法三章”。指汉高祖刘邦初入关与父老订的约法三章。比喻简明法规。宋汪元量《贾魏公府》诗:“关中新约法,江左旧清谈。”

  • 身不行道,不行于妻子

    自身不按道德行事,要求妻子履行道德是不可能的, 表示自身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下》:“孟子曰:“身不行道,不行于妻子。’”赵岐注:“身不自履行道德,而使人行道德,虽妻子不肯行之,言无所

  • 枯鱼过河泣

    《乐府诗集.杂曲歌辞十四》:“枯鱼过河泣,何时悔复及。作书与鲂鱮,相教慎出入。”后因以“枯鱼过河泣”表示事后悔恨或记取教训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子瞻与尧舒》:“清天行泽不汲汲,尔亦枯鱼过河泣。”亦用喻誓死奋

  • 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

    毒:毒辣。丈夫:男子汉。 恨心小的人,不是君子,手段不毒辣的人,不是丈夫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,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。语出元.关汉卿《望江亭》二折:“常言道:‘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’论这

  • 女士

    《诗.大雅.既醉》:“其仆维何,厘尔女士。”孔颖达疏:“女士,谓女而有士行者。”后因以“女士”为对女子的敬称。清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五:“与诸女士茶话良久,知是大家闺秀。”【词语女士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一日三,三日九

    谓逐日积累,聚少成多。语出《平妖传》二〇回:“古人原说:坐吃山空,立吃地陷。一日三,三日九,那里过得半月十日,桶里吃的渐渐浅了,床头钱渐渐短了。”明.罗懋登《西洋记通俗演义》四回:“果真一清请得这个小

  • 乘鸾仙子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泛指仙女。宋袁去华《清平乐.嫩凉新霁》词:“夜深风露娟娟,抱琴谁和流泉。只有乘鸾仙子,见人愁绝无眠。”

  • 许由心

    同“许由洗耳”。唐鲍溶《题吴徵君岩居》诗:“尧泽润天下,许由心不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