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兵不厌诈

兵不厌诈

指战争中为了取胜,在策略上有使用诡计的必要。公元前632年,晋楚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。战前,晋文公问狐偃,楚国军队比我们多,怎么办?狐偃献计道,我听说,讲究礼仪的君子对忠信的言行永不满足,而在战场上则要以神鬼不测的战术去打败敌人。我们只能以巧妙的计策来打败敌人了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30回:“(许)攸笑曰:‘世人皆言孟德奸雄,今果然也!’操亦笑曰:‘岂不闻兵不厌诈?’”


主谓 用兵作战可以尽量使用欺诈的策略和方法来迷惑对方。崔贵新《小院》:“高山宝淡淡一笑,‘真是~呀。’”△多用于军事方面。→兵不厌权。也作“军不厌诈”。


解释指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计谋来迷惑敌人。

出处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晋文公将与楚人战,召舅犯问之,曰:‘吾将与楚人战,彼众我寡,为之奈何?’舅犯曰:‘臣闻之,繁礼君子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’”

晋文公将和楚国人作战,召见舅犯问他,说:“我将和楚国人交战,他们人多,我们人少,该怎么办?”舅犯说:“我听说过这样的话:讲究礼节的君子,不会嫌忠信太多;打仗的时候,不会嫌欺诈伪装太多。您只要欺骗他们就行了。”后来晋文公采纳他的建议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,用来指导晋楚城濮之战。

在决战中,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、左右两翼薄弱,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的弱点,采取了先击其侧翼,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。战役一开始,晋军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的战马蒙上虎皮,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侧翼战斗力最差的右军猛攻。楚军右翼部队以为真是老虎冲过来了,吓得纷纷后退,晋军乘胜追击,将其击败。

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,再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军的左翼。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,引车后撤,装出退却的样子。同时,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拽树枝,扬起地面的尘土,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,以引诱楚军出击。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,下令左翼军追击。晋军主将先轸见楚军中了圈套,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攻击楚军左翼,同时晋军上军也回军夹攻。楚军左翼面临强大的攻击,退路又被切断,完全陷入了重围,很快也被消灭。楚军主帅子玉见左、右两军均遭失败,大势已去,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,才得以保全中军。楚军战败后,向西南撤退到连谷,子玉随即被迫自杀,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终胜利。

孔子后来评论说:“晋文公既知道一时的变通办法,又懂得万代的长远利益,所以他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

【词语兵不厌诈】  成语:兵不厌诈汉语词典:兵不厌诈

猜你喜欢

  • 去马来牛

    战国.庄周《庄子.秋水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辨牛马。”唐.杜甫《秋雨叹》其二:“去马来牛不复辨,清泾浊渭何当分。”杜甫诗意出自《庄子》,“去马来牛”意为河水暴涨,两岸距离

  • 祁奚举子

    源见“祁奚之荐”。指举贤公正,不避亲人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一八六引《玄宗实录》:“中书舍人张均知考,父左相张说知京官考,特注曰:父教子忠,古之善训;祁奚举子,义不务私。”见“祁奚之举”。《太平广记》1卷1

  • 梦泡

    同“梦幻泡影”。清赵翼《秋园预制敛具诗以调之》:“卓哉所见高,勘透梦泡理。”【词语梦泡】   汉语大词典:梦泡

  • 一飞鸣

    同“一鸣惊人”。宋苏轼《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》诗:“时来聊复一飞鸣,进隐不须烦伍举。”

  • 蒙尘

    蒙受风尘,专指帝王失去政权,流亡在外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臧文仲对曰:‘天子蒙尘于外,敢不奔问官守?’”《后汉书.刘虞传》:“今天下崩乱,主上蒙尘。”【词语蒙尘】  成语:蒙尘汉语大词典:蒙尘

  • 桐叶戏

    源见“桐叶之封”。形容帝王弟兄之谊。唐张说《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》:“《棣华》歌尚在,桐叶戏仍传。”【词语桐叶戏】   汉语大词典:桐叶戏

  • 鹏霄万里

    同“鹏程万里”。南唐李中《给张拾遗》诗:“献替频陈忠誉播,鹏霄万里展雄飞。”见“鹏程万里”。南唐·李中《献张拾遗》诗:“献替频陈忠誉播,~展雄飞。”【词语鹏霄万里】  成语:鹏霄万里汉语大词典:鹏霄万

  • 菖蒲花

    唐.姚思廉《梁书.皇后传.太祖张皇后》:“初,后尝于室内,忽见庭前昌蒲生花,光彩照灼,非世中所有。后惊视,谓侍者曰:‘汝见不?’对曰:‘不见。’后曰:‘尝闻见者当富贵。’因遽取吞之。是月产高祖。”高祖

  • 鸾悲镜舞

    源见“镜鸾”。喻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。元 吾丘衍《洛阳晓》诗:“鸾悲镜舞秋茫茫,帘移日光春昼长。”

  • 秦台镜

    同“秦庭朗镜”。唐杜甫《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》诗:“梁狱书应上,秦台镜欲临。”闽徐夤《咏怀》:“借取秦宫台上镜,为时开照汉妖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