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口耳之学

口耳之学

犹言耳食之学。从道听途说中知道一些皮毛而无实学的意思。意思是说,君子求学是耳朵听,心中领会,再通过身体力行加以实践,从而使其一切都可为后人取法。小人则不然,他们学习,只不过是耳朵进,嘴里出。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左右,哪里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好处呢?更不用说可为他人所取法了。

【出典】:

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箸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;端而言,蝡而动,一可以为法则。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口、耳之间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赵翼《廿二史札记·六朝清谈之习》:“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,亦皆口耳之学。”


偏正 ①只凭嘴上说说,耳朵听听亦即道听途说学到些如皮毛那样肤浅的知识。形容没有真才实学。语本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小人之学也,入于耳,出于口,口耳之间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!”清·赵翼《廿一史札记》卷8:“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,亦皆~。”用于学习态度方面。→末学肤受↔真才实学。②学习语音时重视口说耳听训练。故也称传统音韵学为“~”。清·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7:“古人~,有非文字所能著者,贵其心领而神会也。”△现多用于指明这种学习态度不可取。→末学肤受 求其深入 ↔不求甚解。也作“口耳讲说”。


【词语口耳之学】  成语:口耳之学汉语词典:口耳之学

猜你喜欢

  • 纫兰结佩

    《楚辞.离骚》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王逸注:“纫,索也。”谓采秋兰捻成索状佩戴在身上。后因以“纫兰结佩”为表示人志行高洁的典故。宋辛弃疾《西江月.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》词:“纫兰结佩有

  • 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

    亦作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”、“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”。说话没有文采,就传播不远。《左传.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仲尼曰:‘《志》有之:“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”不言,谁知其志?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’”《孔子家语

  • 阴阳工

    汉贾谊《鵩鸟赋》:“且夫天地为炉兮,造化为工;阴阳为炭兮,万物为铜。”后因以“阴阳工”指天地造化。唐岑参《使交河郡》诗:“九月尚流汗,炎风吹沙埃。何事阴阳工,不遣雨雪来。”【词语阴阳工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缑山驾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借指仙驾。唐权德舆《赠文敬太子挽歌词》之二:“还似缑山驾,飘飘向碧虚。”

  • 玉山倒

    同“玉山倾倒”。宋柳永《小镇西犯》词:“酩酊谁家年少,信玉山倒。家何处,落日眠芳草。”见“玉山自倒”。宋·柳永《小镇西犯》:“酩酊谁家年少,信~。家何处,落日眠芳草。”【词语玉山倒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驴鸣送葬

    《世说新语.伤逝》:“王仲宣好驴鸣(东汉末年,著名文学家王粲字仲宣,他是建安七子之一,先投刘表,不被重用,后归附曹操。魏晋时,许多名士喜欢模仿驴叫,认为驴的叫声有音乐感,竞相延习,不以为粗俗)。既葬,

  • 伶管

    同“伶伦管”。唐裴次元《律中应钟》诗:“伶管灰先动,秦正节已逢。”

  • 明珠薏苡

    同“薏苡明珠”。明贝琼《送杨九思赴广西都尉经历》诗:“明珠薏苡无人辨,行李归来莫厌穷。”并列 把薏苡当成明珠,比喻蒙受不白之冤。金·密《马伏波》:“~犹难辨,万里争教论杜龙。”△贬义。

  • 郢歌

    源见“曲高和寡”。指高雅的诗文。唐张九龄《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》:“还闻吉甫颂,不共郢歌俦。”唐许浑《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》诗:“郢歌莫问青山吏,鱼在深池鸟在笼。”【词语郢歌】  

  • 被发缨冠

    借指急于救助他人。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 “此种举动,岂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项德泽,不然, 何被发缨冠如此耶?” ●《孟子·离娄下》: “今有同室之人斗者,救之,虽被发缨冠而救之,可也。”被: 同 “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