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名列前茅

名列前茅

形容成绩优异,名次排在最前列。公元前597年,楚庄王出兵伐郑。郑国战败求和。几个月后,晋国才以荀林父为统帅,带兵救郑。途中听说郑国已向楚国屈服并缔结盟约,便想回师返国,等楚军退后再来伐郑。对于这一主张,晋大夫士会十分赞成。他说:“楚自孙叔敖担任令尹以后,有选择的使用楚国法典中好的部分。行军时,右军作为侧翼以防不时之虞;左军专管宿营;前锋负责侦察敌情,以茅为旌,发出信号,以防万一。中军负责权衡轻重;后军作为殿后。各级军官都按不同旗号所指方向前进。不待下令,士兵即按预先布置分头行动。这说明他这个人擅长以法治军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蒍敖为宰,择楚国之令典,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虑无,中权,后劲,百官象物而动,军政不戒而备,能用典矣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昭《啸亭杂录续录·莫葆斋》:“少入成均,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,每考必列前茅。”


主谓 前茅,春秋时代,楚国军队用茅草做为报警的信号,行军时拿它走在队伍的前面,遇有敌情,则举茅为号,以告后面部队。现指考试或竞赛成绩排在最前面。语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,虑无,中权,后劲。”叶永烈《是是非非“灰姑娘”》:“在1978年、1979年,我完成的拍摄任务又是在厂里~,因此又被评为厂以及上海市电影局的先进工作者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形容人的业绩。→首屈一指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↔名落孙山 屡试不第 榜上无名


解释春秋时,楚国军队在行军时,前哨如果遇到敌情,则举茅草以示警。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。

出处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敖为宰,择楚国之令典,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虑无,中权,后劲。”

春秋时期,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,一会儿依附于晋,一会儿依附于楚,晋楚两国常常因为郑国发生战争。公元前597年春,楚国出兵郑国,占领了郑国的都城。郑国国君郑襄公脱掉国君的衣服,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,给楚庄王赔礼道歉。又派子良前去充当人质后,楚军退兵讲和。

夏季六月,晋国军队去救郑国。才到黄河,晋军主帅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,就打算回去,说:“现在出兵已晚,不如等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攻郑。”上军将军士会赞同荀林父的意见,并进一步分析说:“楚国以孙叔敖为令尹(相当于宰相),实行楚国好的法典。军队出动时,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,左军打柴割草做歇息的准备,前军以茅草为旌旗开路防备万一,中军斟酌谋划,后军以精兵压阵。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而采取行动,军政事务不必等待主帅下令就能做好准备。所以他们很好地吸取了古代的战争经验,具有一定的优势。在士会看来,楚国内部稳定,军队训练有素,不可与之争锋。

遗憾的是,晋军中军副帅先縠不听号令,刚愎自用,率领自己所部独自渡河邀战。荀林父担心先縠失败后自己还得承担罪责,不得已下令全军渡河,驻扎在邲地。于是晋楚在这里进行了名列春秋时代四大战役之一的邲之战。这场战争由于晋军主帅迟疑寡断,临战不备,以致大败。战后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,而楚国成为中原的新兴霸主。

近义独占鳌头

反义名落孙山

例句

每次考试,张一航都名列前茅,深得老师的喜爱。


【词语名列前茅】  成语:名列前茅汉语词典:名列前茅

猜你喜欢

  • 难兄难弟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陈元方子长文,有英才,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,争之不能决。咨之太丘。太丘曰:‘元方难为兄,季方难为弟。’”刘孝标注:“一作‘元方难为弟,季方难为兄’。”意谓元方卓

  • 鹿走邯郸

    源见“中原逐鹿”、“黄粱梦”。喻指争夺天下,终归虚幻。清梁清标《望海潮.镇阳怀古》词:“叹霸图灰劫,鹿走邯郸。”

  • 延津宝剑

    同“延津剑”。明张凤翼《红拂记.奇逢旧侣》:“延津宝剑看重会,合浦明珠喜再逢。”【词语延津宝剑】   汉语大词典:延津宝剑

  • 筑中置铅

    筑(zhú竹):古击弦乐器。此典指高渐离把铅块暗藏在筑弦乐器中,利用进见时机,击打秦始皇。比喻抗击强暴的壮烈行为。高渐离,战国末年燕国(都蓟,今北京城西南)人。擅长敲击筑弦乐器。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

  • 披裘泽畔

    源见“羊裘钓”。指严光披羊裘钓于泽中。形容高隐。清洪昇《钓台》诗:“逃却高名远俗尘,披裘泽畔独垂纶。”

  • 惟力是视

    只看自己力量有多大,尽力而为。晋.常璩《华阳国志.南中志》:“祚舅黎晃为吴将,攻伐祚不下,数遣人解喻欲降之。祚答曰:‘舅自吴将,祚自晋臣,惟力是视矣。’”明.史可法《复摄政睿亲王书》:“伏乞坚同仇之谊

  • 邻国为壑

    一作“以邻为壑”。把邻国当作自己排泄洪水的沟壑。比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嫁祸邻国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“白圭曰:‘丹之治水也,愈于禹。’孟子曰:‘子过矣!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,是故禹以四海为壑( ㄏㄜˋ h

  • 飞梦到扬州

    源见“扬州梦”。指追忆繁华逸游的往事。宋晁补之《临江仙.信州作》词:“青鸾无计入红楼,行云归楚峡,飞梦到扬州。”

  • 萼华

    源见“萼绿华”。借指绿萼梅花。清张景祁《一枝春.梅花》词:“仙云甚时流照,叹珠尘半委,萼华空老。”

  • 青鸟传书

    源见“青鸟使”。指神话传说中神鸟为西王母取食传信事。借指使者传递书信。元邵亨贞《法曲献仙音》词:“青鸟传书,羽仙清道,天香暗满窗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