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四战之国

四战之国

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: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。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。乐闲,乐毅之子。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,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,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。乐毅害怕被杀害,就向西投降了赵国(都邯郸,今河北邯郸)。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(今河北武邑东南),封号叫望诸君。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,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,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,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,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,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。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,又换过了燕武成王、燕孝王两代燕王,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(Lì丽)腹的计策,想去攻打赵国,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。乐闲说:“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,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,不能去攻打它。”燕王喜不听,便进攻赵国。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,在鄗(Hào号,今河北柏乡县北)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,活捉栗腹、乐乘。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。于是乐闲投奔赵国,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(蓟,今北京城西南)。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,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。此典又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0《乐毅列传》2435页:“燕王喜(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)用其相栗腹之计,欲攻赵,而问昌国君乐闲。乐闲曰:‘赵,四战之国也,其民习兵,伐之不可。’燕王不听,遂伐赵。赵使廉颇(赵惠文王时任上卿〔高等爵位〕,屡次战胜齐、魏等国。长平〔今山西高平西北〕之战,廉颇坚守三年,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,赵军大败。赵孝成王十五年〔前251年〕,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,任赵相国,封信平君。赵悼襄王时不得志,奔魏居大梁〔今河南开封〕,后老死于楚国寿春〔今安徽寿县西南〕)击之,大破栗腹之军于鄗,禽(通“擒”,捉拿)栗腹、乐乘,乐乘者,乐闲之宗也。于是乐闲奔赵,赵遂围燕。燕重(zhòng众,多)割地以与赵和,赵乃解而去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或谓父老曰:‘颍川,四战之地也。天下有变,常为兵冲。’”


偏正 四战,四面应敌。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。语出《商君书·兵守》:“四战之国,贵守战;负海之国,贵攻战。”姚雪垠《李自成》卷2:“只要布德施仁,百姓拥戴,兵强粮足,处处制敌,便不怕河南是‘~’。”△用于描写场所。也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
【词语四战之国】  成语:四战之国汉语词典:四战之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好楼居

    《汉书.郊祀志下》:“公孙卿曰:‘仙人可见,上往常遽,以故不见。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,置脯枣,神人宜可致。且仙人好楼居。’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、桂馆,甘泉则作益寿、延寿馆,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。”汉武

  • 轻董卓

    《后汉书》卷七十四上《袁绍传》:“卓按剑叱绍曰:‘竖子敢然!天下之事,岂不在我?我欲为之,谁敢不从!’绍诡对曰:‘此国之大事,请出与太傅议之。’卓复言‘刘氏种不足复遗’。绍勃然曰:‘天下健者,岂惟董公

  • 夸父追日

    同“夸父逐日”。毛泽东《矛盾论》:“神话中的许多变化,例如《山海经》中所说的‘夸父追日’……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。”主谓 夸父,古传说中人物。夸父拼命追赶太阳。形容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

  • 五谷熟而民人育

    谷物成熟可以养育百姓。语出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“后稷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”宋.李攸《宋朝事实》卷五:“政和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南郊赦文:‘上穹孚佑,列圣垂休。甘露降而风雨时,五谷熟而民人育

  • 腐鼠吓鸱争攫取

    源见“鸱得腐鼠”。喻庸人俗辈争夺贱物、权势等。方荣杲《钝根以三十一岁初度诗索和勉次原韵奉祝》之一:“腐鼠吓鸱争攫取,灵山立鹫自高超。”

  • 指腹割衿

    元.脱脱等《宋史.刑法志.户婚》:“诸男女议婚,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,禁之。”指腹,双方父母为腹中尚未出生的婴儿预订婚姻。衿:襟。割衿:割掉男女幼儿的衣襟,各执一方做为订婚凭证。“指腹割衿”指为尚未出生

  • 压纽

    源见“拜璧”。谓立为太子,继承皇位。明 陆世廉《西台记》二折:“当压纽,储堪副。”【词语压纽】   汉语大词典:压纽

  • 落尘

    同“歌落梁尘”。唐黄滔《答陈磻隐论诗书》:“亦犹琴之舞鹤跃鱼,歌之遏云落尘。”【词语落尘】   汉语大词典:落尘

  • 疑则勿任,任则勿疑

    见“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”。《金史·陈起传》:“~;谋之欲众,断之欲独。”

  • 湘君

    同“湘妃”。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:“上问博士曰:‘湘君何神?’博士对曰:‘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。’”汉刘向《列女传.有虞二妃》:“舜涉方死于苍梧,号曰重华。二妃死于江 湘之间,俗谓之湘君。”或以为湘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