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宋.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武昌阳新县,北山上有望夫石,状若人立者,传云:昔有贞妇,其夫从役,远赴国难,妇携弱子饯送此山,立望而死,形化为石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四〇引)南朝梁.顾野王《舆地志》:“南
时:指农时。 执政者要按照农时,使用民力。以免影响农业生产。语出《论语.学而》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汉.桓宽《盐铁论.散不足》:“古者人君敬事爱下,使民以时。”晋.葛洪《
源见“武昌柳”。泛指公树。宋贺铸《减字木兰花》词:“西门官柳,满把青青临别手。”
《史记.范睢传》:“……数曰:‘为我告魏王,急持魏齐头来!’……魏其闻信陵君之初观见之,怒而自刭。赵王闻之,卒取其头予秦。”魏齐为战国时魏相,因其错疑范睢私通齐国,使范遭难,后范逃至秦国为相,并借秦国
《左传.昭公元年》:“譬如农夫,是穮是蓘,虽有饥馑,必有丰年。”杜预注:“穮,耘也;壅苗为蓘。”后因以“穮蓘”泛指辛勤劳作。宋刘克庄《谢韩孔惠见访》诗:“莫向明时嗟不遇,乃翁穮蓘子逢年。”【词语穮蓘】
比喻多余之物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熔裁》: “骈拇枝指,由侈于性……二意两出,义之骈枝也。 ” ●《庄子·骈拇》: “骈拇枝指出乎性哉,而侈于德……骈于足者,连无用之肉也; 枝于手者,树无用之指也,
源见“琴挑文君”。借写蜀地风情。唐贾岛《送朱休归剑南》诗:“卓氏琴台废,深芜想径通。”
南朝.梁.钟嵘《诗品.总论》:“昔曹刘殆文章之圣,陆谢为体贰之才。”南朝.梁.刘勰《文心雕龙》卷八《比兴》;“至于扬班之伦,曹刘以下,图状山川,影写云物,莫不纤综比义,以敷其华,惊听回视,资此效绩。”
源见“膏肓墨守”。指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。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.史书占毕一》:“柳宗元爱《国语》,爱其文也;非《国语》,非其义也……好而知恶,宗元于《国语》有焉。论者以柳操戈入室,弗察者又群然和之。”
《汉书.贾谊传》:“于是天子后亦疏之,不用其议。以谊为长沙王太傅。……是时匈奴强,侵边。天下初定,制度疏阔。诸侯王僭儗,地过古制,淮南、济北王皆为逆诛。谊数上疏陈政事,多所欲匡建。”汉.贾谊年少多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