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夏虫不可语冰

夏虫不可语冰

庄子.秋水》:“北海若曰: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’”

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,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,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;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,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;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,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,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。后因以“夏虫不可语冰”比喻人孤陋寡闻,不通晓时务。

晋.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哂夏虫之疑冰,整轻翮而思矫。”明.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七:“郎如此眼光浅,真是夏虫不可语冰。”


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。比喻见闻短浅,不达时务的人。语本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手教也。”△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。→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。也作“夏虫疑冰”、“夏虫语冰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”

【今译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,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;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,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,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,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,无法理喻。

【典形】 虫疑冰、虫语夏时冰、难与夏虫语、夏虫冰、夏虫疑冰、疑冰之虫、休遣夏虫知、冰有夏虫识、夏虫那知冰。

【示例】

〔虫疑冰〕 宋·王安石《同王濬贤良赋》:“谅能学此真寿类,世论妄以虫疑冰。”

〔虫语夏时冰〕 明·徐渭《次许口北招集之作》:“鸿留泥上雪,虫语夏时冰。”

〔难与夏虫语〕 宋·陆游《道室杂咏》之三:“冰霜难与夏虫语,晦朔岂容朝菌知。”

〔夏虫冰〕 清·唐孙华 《早秋杂兴》:“世上竞趋宵蚋火,人间难语夏虫冰。”

〔夏虫疑冰〕 晋·孙绰 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哂夏虫之疑冰,整轻翮而思矫。”

〔疑冰之虫〕 唐·王维《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》:“浅智胜疑冰之虫,微戒愈溺泥之象。”


【词语夏虫不可语冰】  成语: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:夏虫不可语冰

猜你喜欢

  • 何逊空阶

    南朝.梁.何逊《何逊集.临行与故游夜别》:“历稔共追随,一旦辞群匹。复如东注水,未有西归日。夜雨滴空阶,晓灯暗离室。相悲各罢酒,何时同促膝。”南朝.梁.何逊《临行与故游夜别》诗中,有“夜雨滴空阶”之句

  • 杨朱来哭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八七引《列子》:“随梧之死,杨朱抚其尸而哭。”后以“杨朱来哭”为哀吊亡友之典。唐王维《过沈居士山居哭之》诗:“杨朱来此哭,桑扈返于真。”

  • 赋归

    同“赋归欤”。宋朱熹《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》:“明朝驿骑黄尘里,莫待迷途始赋归。”【词语赋归】   汉语大词典:赋归

  • 棠树

    源见“召公棠”。用以称美官吏有德政。唐刘禹锡《寄陕州姚中丞》诗:“相思望棠树,一寄商声讴。”唐罗隐《故洛阳公镇大梁时隐得游门下今之经历事往人非聊抒所怀以伤以谢》诗:“今日斯文向谁说,泪碑棠树两成空。”

  • 流言止于智者

    流言:谣言。止:停止。智者:指明辨是非的贤士。 意谓智者明辨是非,不为流言所迷惑。语出《荀子.大略》:“语曰:‘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智者’。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。是非疑,则度之以远事,验之以近

  • 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

    形容著书作文的艰辛。语出清.曹雪芹《题〈红楼梦〉》: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《十年辛苦不寻常》(《人民日报》1985年3月23日):“《汉语大字典》初稿打印本高达二米二,这是几百位编写者十

  • 宋国高风

    同“宋都风”。唐李咸用《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》诗:“宋国高风休敛翼,圣朝公道易酬身。”

  • 掌判

    《周礼.地官.媒氏》:“媒氏,掌万民之判。”郑玄注:“判,半也。得耦为合,主合其半成夫妇也。”后因称媒人为“掌判”。宋 胡继宗《书言故事.媒妁》:“媒曰掌判。”宋罗烨《醉翁谈录.崔木因妓得家室》:“君

  • 小怜

    《北史.冯叔妃传》:“冯淑妃名小怜,大穆后从婢也。穆后爱衰,以五月五日进之,号曰‘续命’。慧黠能弹琵琶,工歌舞。后主惑之,坐则同席,出则并马,愿得生死一处。……后主至长安,请周武帝乞淑妃,帝曰:‘朕视

  • 栽桃李树

    同“栽桃李”。唐张谓《寄李侍御》诗:“不栽桃李树,何日得成阴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