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大逆不道

大逆不道

罪恶重大。《汉书.杨恽传》:“不竭忠爱,尽臣子义。而妄怨望称引,为妖恶言,大逆不道请逮捕治。”亦作“大逆无道”。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汉王数项王曰:‘夫为人臣而弑其主,杀已降,为政不平,主约不信。天下所不容,大逆无道。罪,十也’。”数:责备。


并列 罪恶重大,不循正道。语出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为妖恶言,大逆不道,请逮捕治。”鲁迅《两地书》:“伟大之钉子,迎面碰来,幸而上帝保佑,早有廿九日之信发出,声明前此一函,实属~,应即取消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描写人的品性。→离经叛道 十恶不赦 犯上作乱 不忠不孝 ↔忠臣孝子耿耿此心 循规蹈矩。也作“无逆无道”、“大逆无道”。


解释旧指犯上作乱,违反封建道德。现多用来比喻某种行为、观念背离了道德标准和常理。

出处汉书·宣帝纪》:“(杨恽)不悔过,怨望,大逆不道,要斩。”

杨恽(yùn),是司马迁的外孙,丞相杨敞的儿子。年轻的时候认真读外公写的《史记》,又下功夫钻研《春秋》,以才能著名杨恽本人轻财好义,获得很多人的夸奖。进入朝廷任职后,因为揭发大臣谋反有功,而获封侯爵,被提升为中郎将。在中郎将任上,他厉行改革,获得了朝廷的赞扬而被升职。在早年的这一派赞扬声中,杨恽养成了廉洁无私,办事公平的优点,也养成了喜欢夸耀和显示自己,刻薄伤人,以及揭发别人隐私的毛病。正是因为这些缺点,朝廷中有不少人怨恨他,尤其是太仆(替天子驾车的官)戴长乐与他矛盾最深。因此,当戴长乐被人告发坐牢时他就怀疑是杨恽干的,于是也上书揭发杨恽的罪行。

由于性格自傲,杨恽在受审讯期间并不配合,而且口无遮拦,就被判决为大逆不道,按法当斩。皇帝不忍心诛杀他,就将他贬为庶人。杨恽失去爵位后依旧性格不改,又遭人告发为骄傲奢侈,不思悔过,以至于引起了日食这样不祥的征兆。朝廷在调查时恰又发现了他给朋友的信上写着一些怨恨之辞,最终因为这封信引起了皇上的厌恶,杨恽又被判决为大逆不道,被处以腰斩。

近义犯上作乱

例句

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,儿子打老子就是大逆不道。


【词语大逆不道】  成语:大逆不道汉语词典:大逆不道

猜你喜欢

  • 匪躬之节

    《周易.蹇》:“六二,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。”蹇是难的意思。意思是,王宫之臣能履涉蹇难,匡扶王室,不因为私身之故而退避不前。后以匪躬之节喻指不顾自身利害而尽忠王室的节操。亦作“匪躬之操。”唐.韩愈《争臣

  • 断肠猿

    《世说新语.黜免》:“桓公入蜀,至三峡中,部伍中有得猿子者。其母缘岸哀号,行百余里不去,遂跳上船,至便即绝。破视其腹中,肠皆寸寸断。”传说桓温入蜀时,于三峡中见有母猿因其幼猿被捉,肠寸断而死。后因用“

  • 十万甲兵

    源见“胸中甲兵”。喻谋略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高宴》:“似你三千礼乐,十万甲兵,百二山河小。”

  • 不共戴天

    原作“弗与共戴天”,意谓不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生活,表示仇恨极深,誓不两立。古人认为,与有杀父之仇的人,应当誓不两立,不在一个天底下生活;与有杀兄屠弟之仇的人,应当携带武器,随时准备械斗;与自己朋友有仇

  • 萱草

    《诗经.卫风.伯兮》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。”汉.毛氏传:“谖草令人忘忧。背,北堂也。”旧题南朝梁.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下:“萱草一名紫萱,又呼为忘忧草。”《诗经.卫风.伯兮》称谖(萱)草可以使人忘忧,故

  • 骑竹新童

    源见“竹马交迎”。称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,广受欢迎。唐刘禹锡《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》诗:“爱棠馀故吏,骑竹见新童。”

  • 惭安邑

    源见“食无肝”。谓愧对当地官员和百姓。清孙枝蔚《戴公雪岁暮归自金陵去家五十里念予穷途不忍别去中心感之有赠》诗之一:“干求已是惭安邑,敢误良朋念薜萝。”

  • 黎侯寓卫

    《诗经.邶风.式微.序》:“《式微》,黎侯寓于卫,其臣劝以归也。”东汉.郑玄笺:“黎侯为狄人所逐,弃其国而寄于卫。”《式微》:“式微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?式微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躬,胡为

  • 和氏罪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指献才不遇,反蒙冤罪。唐 刘兼《诫是非》诗:“辨玉且宽和氏罪,诬金须认不疑情。”

  • 柱史犹龙

    源见“老龙”。指老子道之高深莫测。南唐李中《经古观有感》诗:“漆园化蝶名空在,柱史犹龙去不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