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子云居

子云居

子云:扬雄的字。扬雄(前53-后18年)字子云,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,西汉文学家、语言学家。在楚汉相争时,扬雄的祖先由内地迁到巴郡江州(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),又定居在郫(pí皮)县(今四川郫县)。扬雄家中有一块田地,有一所宅院,世代以种田养桑为职业。扬雄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。家境贫寒,但扬雄喜欢喝酒,很少有人前来拜访。后以“子云居”为典,咏隐居学者简陋的住所,亦作“子云宅”、“扬雄宅”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87《扬雄传》3513、3585页:“扬雄字子云,蜀郡成都人也。”“楚、汉之兴也,扬氏溯江上,处巴江州。”“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,处岷山之阳曰郫,有田一廛,有宅一区,世世以农桑为业。”“家素贫,耆(shì市,通“嗜”,喜爱)酒,人希(通“稀”)至其门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左思《咏吏》:“寂寂扬子宅,门无卿相舆。” 唐·王绩《田家三首》之一:“草生元亮径,花暗子云居。” 唐·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:“寂寂寥寥扬子居,年年岁岁一床书。” 唐·王勃《赠李十四》之3:“从来扬子宅,别有尚玄人。” 唐·李白《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》:“朝忆相如台,夜梦子云宅。” 唐·高适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:“夜台今寂寞,独是子云居。” 唐·杜甫《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》:“醉酒扬雄宅,升堂子贱琴。” 唐·杜甫《堂成》:“旁人错比扬雄宅,懒惰无心作解嘲。” 唐·岑参《扬雄草玄堂》:“吾悲子云居,寂寞人已去。” 唐·许浑《冬日登越王台怀归》:“河畔雪飞扬子宅,海边花盛越王台。” 唐·牟融《题朱庆余闲居四首》之3:“路通元亮宅,门对子云居。” 唐·郑谷《蜀中三首》之2:“扬雄宅在唯乔木,杜甫台荒绝旧邻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答邦直子由》:“恨无扬子一区宅,懒卧元龙百尺楼。” 宋·范成大《林元复挽诗》:“张公阅世诗千首,扬子传家宅一区。” 宋·张孝祥《洪帅魏参政》:“开商邦三面之罗,已涵大惠;筑扬子一区之宅,终藉余休。” 宋·辛弃疾《生查子·山行寄杨民瞻》:“收拾锦囊诗,要寄扬雄宅。” 宋·杨炎正《满江红》:“三径不成陶令稳,一区未有扬雄宅。” 元·王士熙《送巨德新》:“扬雄宅古平芜雨,诸葛祠空老树烟。” 明·陈子龙《杂感》之一:“春草自生扬子宅,黄金初谢郭隗台。” 清·黄景仁《满江红》:“淮水上,丝歌咽,冶城畔,车尘热。住繁华窟里,寂寥扬宅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君子谓知命

    《左传.文公十三年》:“邾文公卜迁于绎,史曰:‘利于民,而不利于君。’邾子曰:‘苟利于民,孤之利也!天生民,而树之君,以利之也。民既利矣!孤必与焉。’……遂迁于绎,五月,邾文公卒。君子曰:‘知命。’”

  • 式遏寇虐

    式:发语词。遏:制止。 制止残暴与掠夺。语出《诗.大雅.民劳》:“式遏寇虐,无俾民忧。”《三国志.魏志.三少帝纪》:“正元二年冬十月诏曰:‘朕以寡德,不能式遏寇虐,乃令蜀贼陆梁边陲。’”《宋书.武帝

  • 东门眼

    源见“伍胥抉目”。谓爱国志士忧虑外患,死而不已。黄忏华《亡友周仲穆哀辞》诗:“飞龙虚出骨,虓虎正争嗥。灼灼东门眼,奔腾欲化涛。”【词语东门眼】   汉语大词典:东门眼

  • 丰山钟

    《山海经.中山经》:“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……有九钟焉,是知霜鸣。”郭璞注:“霜降则钟鸣,故言知也。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。”后因以“丰山钟”谓事物的自然感应。清朱彝尊《赠田学使》诗:“毋言道修阻,明月

  • 宓生化单父

    同“宓子弹琴”。晋潘尼《赠河阳》诗:“宓生化单父,子奇莅东阿;桐乡建遗烈,武城播弦歌。”

  • 白猿翁

    同“白猿公”。唐杜牧《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》:“授符黄石老,学剑白猿翁。”【词语白猿翁】   汉语大词典:白猿翁

  • 如堕烟海

    同“如堕烟雾”。毛泽东《矛盾论》四:“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,不懂得这种方法,结果如堕烟海,找不到中心,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。”见“如堕烟雾”。毛泽东《矛盾论》4:“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,不懂得这种

  • 郑牛识字

    唐白居易《双鹦鹉》诗:“郑牛识字吾常叹,丁鹤能歌尔亦知。”自注:“谚云: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。”后遂以“郑牛识字”谓郑玄学识渊博以致家畜都能识字。形容家风儒雅,影响深远。【典源】 唐·白居易《双鹦鹉》诗

  • 犯雾露

    犯雾露:经受途中恶劣气候的侵害。西汉淮南王刘长(前198一前174年),是汉高祖的幼子。汉文帝刘恒即位后,刘长骄横不法,藏匿亡命。文帝六年(前174年)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,并派人联结匈奴和闽越首领发兵

  • 幕上燕巢

    比喻处境危险之极。《左传.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季札自卫如晋,将宿于戚,闻钟声焉。曰:‘异哉……夫子之在此也,犹燕之巢于幕上,君又在殡,而可以乐乎?’”又简言之为“幕燕”。《元史.外夷传》:“鼎鱼幕燕,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