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守株待兔

守株待兔

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,坐享其成。韩非子主张,社会在不断的发展,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。为了说明“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”的道理,他举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。故事说,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时,见一个兔子撞死在树桩子上。他不费气力,拣走了这只死兔子。从此,他丢下农活不干,天天守在那棵树桩子旁边,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。兔子再没有拣到,而这个农夫却成了宋国人口中的笑料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宋人有耕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,兔不可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宣汉》:“以已至之瑞,效方来之应,犹守株待兔之蹊,藏身破置之路也。”


连动 株,树桩。比喻不作努力,而坐等成功的侥幸心理。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。语本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”陆星儿《灰楼里的童话》:“他像个~的猎人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心理。→刻舟求剑 抱令守律 墨守成规 胶柱鼓瑟 ↔随机应变 相机行事 通权达变。也作“待兔守株”。


【典源】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,触株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 (lěi) 而守株,冀复得兔,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。”

【今译】 宋国有个农民正在地里干活,忽然一只兔子飞奔而来,撞在地里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,农夫毫不费力地拣到死兔。于是,他就放下农具,守候在树桩旁,希望再拣到撞死的兔子,可是再也没有拣到,自己却被宋人耻笑。现在要以先世的旧法来管理当代的世事,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迂腐可笑啊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墨守陈规,僵化而不知变通; 也形容坐以待成,希图不劳而获。

【典形】 待兔、困株木、守兔、守株、伺兔、宋株、兔守、兔守株、株守、伺投兔。

【示例】

〔待兔〕 清·黄遵宪《日本杂事诗》:“儿辈守株犹待兔,何人歧路哭亡羊?”

〔困株木〕 清·王士禛《送浦潜夫》:“君亦困株木,周道多蒺藜。”

〔守兔〕 清·顾炎武 《答徐甥乾学》:“守兔江湄迟夜月,饮牛涧底触秋声。”

〔守株〕 唐·罗隐《答宗人衮》:“敢恨守株曾失意,始知缘木更难求。”

〔伺兔〕 清·吴檠《咏怀》:“梦鹿忘覆蕉,伺兔笑守株。”

〔宋株〕唐·杜牧《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》:“宋株聊自守,鲁酒怕旁围。”

〔兔守〕 清·黄鷟来《壬午冬日归自娄水》:“行藏犹兔守,卷帙笑萤干。”

〔兔守株〕 唐·温庭筠《病中书怀呈友人》:“定为鱼缘木,曾因兔守株。”

〔株守〕 清·程先贞《王北山约过闲园看花》:“裴徊忾我叹,拳缩悲株守。”


【词语守株待兔】  成语:守株待兔汉语词典:守株待兔

猜你喜欢

  • 放诸四海而皆准

    《礼记.祭义》:“夫孝……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后以“放诸四海而皆准”谓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正确的,具有真理的普遍性。梁启超《乐利主义之泰斗边沁之学说.

  • 咸腓

    《易.咸》:“六二,咸其腓,凶。居吉。”朱熹本义:“腓,足肚也。欲行则先自动,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……故其占动凶而静吉者也。”后因以“咸腓”谓妄动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忤奸》:“追思起不觉令人恨转增,一时

  • 猗顿赀

    《史记》卷一二九《货殖列传》:“猗顿用盬盐起。”南朝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引《孔丛子》:“猗顿,鲁之穷士也。……闻朱公富,往而问术焉。朱公告之曰:‘子欲速富,当畜五牸。’于是乃适西河,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

  • 蘼芜山下

    南朝陈.徐陵《玉台新咏》卷一《古诗八首》其一:“上山采蘼芜,下山逢故夫。长跪问故夫,新人复何如?”古诗有吟咏弃妇上山采蘼芜(芎劳的苗)时遇到故夫的事。后遂用为咏弃妇之典。唐.刘损《愤惋诗三首》(其一)

  • 辘轳剑

    《汉书.隽不疑传》:“不疑冠进贤冠,带櫑具剑,佩环玦。”东汉.应劭注:“櫑具,木标首之剑,櫑落壮大也。”晋.晋灼注:“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,上刻木作山形,如莲花初生未敷时。今大剑木首,其状似此。”《

  • 九仞一篑

    源见“功亏一篑”。指完成业绩最后的努力。明张煌言《上延平王启》:“九仞一篑,殿下宁不自爱乎?”见“九仞之功,亏于一篑”。明·张煌言《上延平王书》:“~,殿下宁不自爱乎?”【词语九仞一篑】  成语:九仞

  • 三面开

    同“三面网开”。清赵翼《戏咏蜘蛛》:“奚啻三面开,安冀一目得。”

  • 献可替不

    同“献可替否”。不,同“否”。《艺文类聚》卷二六引南朝梁简文帝《答徐摛书》:“山涛有云:‘东宫养德而已。’但今与古殊,时有监抚之务,竟不能黜邪进善,少助国章,献可替不,仰裨圣政。”见“献可替否”。南朝

  • 洛宓

    同“洛神”。晋陆机《列仙赋》:“尔其素会之仇,息宴游栖,则昌客、弄玉、洛宓、江妃,观百化于神区,观天皇于紫微。”

  • 三户

    源见“亡秦三户”。极言人数之少。唐李商隐《楚宫》诗:“但使故乡三户在,彩丝谁惜惧长蛟?”【词语三户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