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对牛弹琴

对牛弹琴

牟融理惑论》:“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矣。”后以“对牛弹琴”形容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。亦用为笑人说话不择对象。《五灯会元.惟简禅师》:“问:‘开口即失,闭口即丧,未审如何说?’师曰:‘舌头无骨。’僧曰:‘不会。’师曰:‘对牛弹琴。’”《何典》九回:“白蒙鬼不能做此官,行此礼,只知清风高调,对牛弹琴。”


偏正 讥笑听的人不懂得说的是什么。也讽刺说话不看对象。语本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非所明而明之”郭象注“是犹对牛鼓簧耳”。鲁迅《译文序跋集·出了象牙之塔后记》:“我以为这诚然也有理,但和中国现在的政客官僚们论此事,却是~。”※弹,不读dàn。△贬义。用于工作方法。→无的放矢 枉费心机 语不择人 问道于盲↔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有的放矢。 也作“对驴抚琴”、“对牛鼓簧”。


解释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。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。

出处东汉·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公明仪为牛弹《清角》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矣。”

牟融是东汉末年人,推崇佛法,撰写了《理惑论》(《牟子》)一书,采用问答式,引用《老子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书,回答了当时人对佛教提出的种种疑难问题。

当时有人问牟融:“你崇尚佛法,说佛经数量浩如烟海,都是锦绣文章,但为何回答我的问题时不用佛经,却引《诗》《书》,难道是为了把不同的东西合并成相同的东西吗?”牟融回答说:“口渴的人不一定非要到长江、大海去喝水,饥饿的人不一定非要到粮仓才能吃饱。规律呈现给有智慧的人,辩论讲给明白事理的人,书籍留传给能看明白的人,事情说明给有见解的人。我以为你了解《诗》《书》,所以才引用它们来加以说明。如果用佛经上的话,对你谈佛经‘无为之道’的要点,这就像对盲人述说五种色彩,对聋子演奏五种声律。师旷再巧,也不能弹奏没有琴弦的琴;皮衣再暖,也不能让死人的体温变热。公明仪给牛弹奏《清角》这样优美的乐曲,牛却照样低头吃草,并不是牛没听见,而是乐曲不合它的耳朵。假如换成蚊子、牛虻的声音,或者小牛犊孤独的叫声,它马上就调转尾巴,竖起耳朵,走来走去地听。因此,我用《诗》《书》来给你讲佛经的道理。”

近义白费口舌

反义对症下药

例句

和这些刽子手争吵,无异于对牛弹琴,徒然耗费精力。


【词语对牛弹琴】  成语:对牛弹琴汉语词典:对牛弹琴

猜你喜欢

  • 琴瑟不调

    源见“琴瑟”。琴瑟合奏时,声音没有调整和谐。比喻夫妻不和。唐赵璘《因话录.宫》:“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。”见“琴瑟失调”。《汉书·董仲书传》:“譬之~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”【词语琴瑟不调

  • 老子龙

    同“老子犹龙”。清 丘逢甲《实父以木棉双鹤歌见赠次韵寄答》:“道大君犹老子龙,德衰我愧周侯凤。”

  • 何所不为

    还有什么不能做,意思是任何事都能干得出。《南史.孔琇之传》:“有小儿,年十岁,偷刈邻家稻一束,琇之付狱案罪。或谏之,琇之曰:‘十岁便能为盗,长大何所不为?’”【词语何所不为】  成语:何所不为汉语大词

  • 笔大如椽

    见“大笔如椽”。【词语笔大如椽】  成语:笔大如椽汉语大词典:笔大如椽

  • 彻缀

    《书.顾命》:“兹既受命还,出缀衣于庭。越翼日乙丑,王崩。”孔传:“缀衣,幄帐。群臣既退,彻出幄帐于庭。”孔颖达疏:“王病重,不复能临坐此,故彻出幄帐于庭,将欲为死备也。”后因以“彻缀”为帝王死去的婉

  • 因枣去妇

    王吉(?-前48年)琅邪皋虞(今山东即墨东北)人,字子阳,西汉大臣。王吉年轻时在长安求学,东邻有一棵大枣树的枝条垂到他家院里。王吉的妻子就顺手摘了几个枣子给他吃。后来,王吉得知枣是摘东邻的,就把妻子休

  • 桃李之教

    源见“树桃李”。指老师的教诲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.延师》:“今日吉辰,来拜了先生。学生自愧蒲柳之姿,敢烦桃李之教。”偏正 承受师长的教诲。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延师》:“今日吉辰,来拜了先生。学生自愧蒲柳

  • 因乌及屋

    源见“爱屋及乌”。谓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他有关事物。清邹容《革命军》第五章:“呜呼!是又因乌及屋之微意也。”偏正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有关的事物。邹容《革命军》:“呜呼!又是~之微意也。”参见“爱屋及乌”

  • 公惭卿,卿惭长

    《后汉书.陈寔传》:“陈寔复再迁太丘长。有六子,纪、谌最贤。建安初,袁绍为太尉,让于纪;纪不受,拜大鸿胪。子群,为魏司空。天下以为公惭卿,卿惭长。”汉陈寔为太丘长;其子纪官大鸿胪,为卿;其孙群,官司空

  • 鹤背吹笙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形容美好的仙境。清郭麐《喝火令.题许校书清露瑶台图》诗:“鹤背吹笙下,桥头步屧通,云鬟雾鬓太玲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