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抱薪救火

抱薪救火

西汉.司马迁撰《史记.魏世家》载:战国时,秦国大败魏、韩、赵三国军队,魏将段干子很害怕,建议魏厘王将南阳割给秦国,厘王采纳了他的意见。这时,主张联合六国抗秦的合纵派首领苏秦的弟弟苏代坚决反对割地事秦。苏代对魏王说:“且夫以地事秦,譬如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苏代话的意思是说,用割地来讨好秦国,从而保存魏国,就如同抱起干柴去灭火,柴没有烧完,火也不会熄灭。后用“抱薪救火”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灭灾祸,反而使灾祸扩大。

汉书.董仲舒传》:“如以汤止沸,抱薪救火,愈甚亡益也。”


见“负薪救火”。宋·王安石《上运使孙司谏书》:“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,以至于此,虽力挑之,已若无奈何,又从而为之辞,其与~何异?”


解释薪:柴草。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,反而使祸患扩大。

出处史记·魏世家》:“且夫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
公元前276年,魏昭王去世,他的儿子安釐王即位。三年之内,秦国攻占了魏国八座城池。第四年,秦国又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,杀死十五万人。魏国将领段干请求再割让南阳,和秦讲和。安釐王自即位开始就一味妥协退让、割地求和,面对段干的请求,又准备同意。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对安釐王说:“想得到印玺(升官)的是段干,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。现今您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官印,让想得到官印的人掌管土地。这样,魏国的土地不丧失干净就不会完结。再说,用土地侍奉秦国,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,柴草不烧完,火就不会熄灭。”

近义火上浇油

反义釜底抽薪

例句

民间的疾苦,和老爷们半点不相干,这方面他们不仅麻木不仁,反而抱薪救火,这种官僚统治的危害简直太深刻了。


【词语抱薪救火】  成语:抱薪救火汉语词典:抱薪救火

猜你喜欢

  • 同根

    源见“七步成诗”。喻指兄弟。郭孝成《四川光复记》:“若今概不分别汉人投旗军之由来,而加杀害,何异煮豆之诗而摧残同根者也。”【词语同根】   汉语大词典:同根

  • 射潮

    《群书类编故事》卷三《钱王射潮》:“梁开平四年,武肃王钱氏,始筑捍海塘,在候潮通江门之外,潮水昼夜冲激,版筑不就,因命强弩数百,以射潮头;又致祷于胥山,词既,而潮水避钱塘东击,西陵遂成堤岸。”事又见《

  • 陶母邀宾

    源见“剪发待宾”。谓贤母教子有方。元秦简夫《剪发待宾》三折:“着人道娘教子,我为你后人说,陵母伏剑,陶母邀宾,孟母三移。”【词语陶母邀宾】  成语:陶母邀宾汉语大词典:陶母邀宾

  • 昭君远嫁

    同“昭君出塞”。宋刘克庄《满江红》词:“荡子不归鸳被冷,昭君远嫁毡车发。”

  • 前度客

    同“前度刘郎”。明汤显祖《牧丹亭.遇母》:“桃树巧逢前度客,翠烟真是再来人。”

  • 唯利是图

    原为“唯利是视”,形容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地加以谋取。公元前578年,晋厉公纠合九国诸侯伐秦。行前,以大夫吕相为使赴秦,宣布两国绝交。他说,我们两国,自先君献公和贵国穆公以来,几十年间,虽然时和时战

  • 掉文

    源见“掉书袋”。谓引经据典,卖弄文才。明无名氏《四贤记.解绶》:“〔小生丑〕请爷息怒,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〔净笑介〕这官儿到会掉文,且起来作揖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.文坛三户》:“不识字人不算俗,

  • 投汨自沉

    泪(mì密):汨罗江,此指湖南省境内的泪罗江。此典指屈原被贬谪,放逐流浪,哀痛悲愤,自投泪罗江而死。后以此典比喻遭受谗毁而不能辩白之悲愤之情;或比喻触情伤感之悲叹。屈原(约前340年——约前278年)

  • 笔阵

    以军队作战列阵比喻书法运笔雄健而有法度。相传晋代卫夫人作有《笔阵图》,王羲之作有《题笔阵图后》,亦可别称为《笔阵》。南朝梁萧统《正月启》:“笔阵引崩云之势。”唐代杜甫《醉歌行》:“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

  • 乱坠天花

    源见“天花乱坠”。形容言谈虚妄,动听而不切实际。明沈受先《三元记.断金》:“人若一日无君也,说得乱坠天花也人不听。”见“天花乱坠”。《天雨花》7回:“饶你满身都是口,~我不听。”【词语乱坠天花】  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