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攀龙附凤

攀龙附凤

攀附,依附追随。龙凤,喻指帝王。攀龙附凤原指臣下追随帝王建立功业,而功名显赫。班固在《汉书·叙传》中说:“跟随汉高刘邦打天下的人中,舞阳侯樊哙原是挥刀宰狗的屠夫,滕公夏侯婴原是牧放马匹的杂役,颖阴侯灌婴原是卖丝绸的商贩,曲周侯郦商原是微贱的差吏。但他们追随刘邦建立汉朝,平步青云,成为王侯显臣。后以此为典比喻依附名流而立名或求助他人以求援引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100下《叙传下》4249页:“舞阳鼓刀,滕公厩驺,颖阴商贩,曲周庸夫,攀龙附凤,并乘天衢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志·秦宓传》:“如李仲元不遭《法言》令名必沦,其无虎豹之文故也,可谓攀龙附凤者矣。” 晋·左思《咏史》之五:“自非攀龙客,所为歘来游。” 晋·陶渊明《命子诗》:“于赫愍侯运当攀龙。”《梁书·沈约传》:“士大夫攀龙附凤者,皆望有尺寸之功,以保其福禄。” 《周书·赵贵独孤信等传论》:“并以宏材远略,附凤攀龙,绩著元勋,位居上衮。” 唐·李白《猛虎行》:“萧曹曾作沛中吏,攀龙附凤当有时。” 唐·杜甫《洗兵马》:“攀龙附凤势莫当,天下尽化为侯王。” 唐·钱起《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》:“宦贵攀龙后,心倾待士时。” 唐·卢纶《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》:“攀龙与泣麟,哀乐不同尘。” 唐·李咸用《途中作》:“退鹢风虽急,攀龙志已坚。” 元·无名氏《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》第一折:“有人来问宗和祖,附凤攀龙是故交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73回:“方今天下分崩,英雄并起,各霸一方,四海才德之士,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,皆欲攀龙附凤,建立功名也。” 明·张凤翼《红拂记·隐贤依附》:“文静知公子将有事于天下,待攀龙附凤,垂名竹帛耳!” 清·洪楝园《警黄钟·宫叹》:“可怜你,附膻逐臭,也自比,附凤攀龙。”


并列 ①攀着龙鳞,附着凤翼。比喻攀附帝王,投靠权贵以建功立业或扬威。语本汉·扬雄《法言·渊骞》:“攀龙鳞,附凤翼,巽以扬之。”《三国演义》73回:“四海才德之士,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,皆欲~,建立功名也。”也比喻依附有名望的人以扬名。郁达夫《西游日录·游西天目》:“文人活在世上,文章往往不值半分钱,大抵饥饿以死。到了肉化成炭,骨变成灰的时候,却大家都要来~,争夺起来了。”后也泛指攀附有权势的人以猎取富贵。唐·杜甫《洗兵马》诗:“~势莫当,天下尽化为侯王。”△多用于人际依附关系方面。 →趋炎附势 ↔敬而远之。也作“附凤攀龙”、“龙攀凤附”、“攀鳞附翼”、“攀龙托凤”。②指盘附着龙和凤的图案。徐迟《财神与观音》:“两支~的大蜡烛在闪动。”△多用于表现图画方面。→描龙画凤。③指依附龙凤而升空。《宋书·乐志四》引《白鸠篇》:“陵云登台,浮游太清,~,日望身轻。”△多用于求仙访道方面。也作“扳龙附凤”,“扳”,同“攀”。


【词语攀龙附凤】  成语:攀龙附凤汉语词典:攀龙附凤

猜你喜欢

  • 俯首甘为孺子牛

    见〔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〕。

  • 偷香

    源见“贾女香”。谓女子爱悦男子,或谓与女子私通。唐李端《妾薄命》诗:“折步教人学,偷香与客熏。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.辩“文人无行”》:“轻薄、浮躁、酗酒、嫖妓而至于闹事,偷香而至于害人,这是古来之所谓‘

  • 狂奴如故

    同“狂奴故态”。清钱谦益《寄长安诸公书》:“又谓谦益狂奴如故,倔强犹昔,从此当拆皮为纸,刺血为墨,涕泪悲泣,归命投诚。”

  • 长卿病消渴

    同“相如病渴”。南朝 陈张正见《置酒高殿上》诗:“长卿病消渴,壁立还成都。”

  • 楚狂士

    同“楚狂”。宋苏轼《梦中作寄朱行中》诗:“哀哉楚狂士,抱璞号空山。”【词语楚狂士】   汉语大词典:楚狂士

  • 刘伶鸡肋

    《晋书.刘伶传》:“〔刘伶〕尝醉与俗人相忤,其人攘袂奋拳而往。伶徐曰:‘鸡肋不足以安尊拳。’其人笑而止。”后以“刘伶鸡肋”形容身体羸弱,不堪一击。宋黄庭坚《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》之五:“阮籍醉睡不论昏,

  • 典鹔鹴裘

    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,居贫愁懑,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,与文君为欢。”谓居贫而不惜珍贵之物换酒欢饮。后遂以形容情谊至厚,相爱至深。宋苏轼《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》诗:“送君应典

  • 柏梁唱和

    《古文苑》卷八“柏梁诗”:“汉武帝元封三年,作柏梁台,诏群臣二千石(注:二千石,是汉代内九卿郎将,外郡守尉的俸禄等级),有能为七言诗,乃得上座。帝诗曰:‘曰月星辰和四时。’和者自梁孝王而下至东方朔,凡

  • 三寸舌

    形容能言善辩,娴于辞令。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:“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,封万户,位列侯,此布衣之极,于良足矣。”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(遂)先生一至楚: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

  • 幼妇外孙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妙、好二字的隐语。唐崔融《嵩山启母庙碑》:“幼妇外孙,可以披文相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