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昆明劫灰

昆明劫灰

同“昆明灰”。元王士熙《骊山宫图》诗:“月中人去青山在,始信昆明有劫灰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三辅黄图·池沼》: 《关辅古语》曰:“武帝初,穿池得黑土。帝问东方朔,东方朔曰:‘西域胡人知。’乃问胡人,胡人曰:‘劫烧之余灰也。’”《初学记》卷七引晋·曹眄《志怪》云:“汉武凿昆明池,极深,悉是灰墨,无复土。举朝不解,以问东方朔,朔曰:‘臣愚不足以知之,可试问西域胡人。’帝以朔不知,难以移问。至后汉明帝时,外国道人入来洛阳,时有忆方朔言者,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,胡人云:‘经云:天地大劫将尽,则劫烧,此劫烧之余。’乃知朔言有旨。”晋·干宝 《搜神记》、南朝梁·慧皎《高僧传》 等亦载。

【今译】汉武帝开凿昆明池,挖到极深处时,底下不是土,尽是黑灰。大家都不能解释。武帝问东方朔,东方朔说:“我不清楚,可以试问西域胡人。”至后汉明帝时,有外国僧人前来洛阳,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的话,就以黑灰事问他,胡人说:“经上讲,世界历劫毁灭时有大火焚烧,这些黑灰就是劫火烧后的余烬。”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借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; 或形容灾祸变乱、世事变迁。

【典形】辨沉灰、辨烧灰、池灰、汉凿昆明、灰劫、胡僧话劫灰、劫尘、劫后灰、劫灰、劫烬、劫烧之灰、昆池灰、昆池劫墨、昆明灰、昆明劫灰、寒灰劫尽、黑土成灰、昆明灰飞、昆明初劫、昆池劫灰、劫末成灰、劫石成灰、灰劫昆明、昆明劫、劫灰池、劫火烧。

【示例】

〔辨沉灰〕唐·宋之问 《奉和晦日幸昆明池》:“象溟看浴景,烧劫辨沉灰。”

〔辨烧灰〕唐·苏味道 《和武三思于天中寺》:“砌古留方石,池清辨烧灰。”

〔池灰〕唐·任希古《和七月七日临昆明池》:“岸珠沦晓魄,池灰敛曙烟。”

〔汉凿昆明〕 南朝梁·江淹 《遂古篇》:“汉凿昆明,灰炭全兮; 魏开济渠,螺蚌坚兮。”

〔灰劫〕唐·杜甫 《寄刘峡州伯华使君》:“药囊亲道士,灰劫问胡僧。”

〔胡僧话劫灰〕唐·李商隐《寄恼韩同年》之一:“年华若到经风雨,便是胡僧话劫灰。”

〔劫尘〕清·钱谦益 《和盛集陶落叶》:“秋老种山万木稀,凋伤总属劫尘飞。”

〔劫后灰〕 清·秋瑾 《柬某君》之三:“头颅肯使闲中老,祖国宁甘劫后灰。”

〔劫灰〕 宋·王安石 《寄国清处谦》:“猿猱历历窥香火,日月纷纷付劫灰。”

〔劫烬〕 北周·庾信 《哀江南赋》:“谈劫烬之灰飞,辨常星之夜落。”

〔劫烧之灰〕《北齐书·樊逊传》:“昆地池黑,以为劫烧之灰; 春秋夜明,谓是降神之日。”

〔昆池灰〕清·纳兰性德《拟古》之二十八:“世事看奕棋,劫尽昆池灰。”

〔昆池劫墨〕清·王鹏运《莺啼序·秋感》:“最销凝,昆池劫墨,石鳞泣,秋棱荒水。”

〔昆明灰〕北周·庾信 《奉和阐弘二教应诏》:“无劳问待诏,自识昆明灰。”

〔昆明劫灰〕 清·黄景仁 《太白墓》:“长星落地三千年,此是昆明劫灰耳。”


【词语昆明劫灰】   汉语词典:昆明劫灰

猜你喜欢

  • 宜男草

    晋.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宜男,草也。高六七尺,花如莲,宜怀妊妇人佩之,必生男。”(引自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一)宜男草,萱草。古代传说孕妇佩宜男草必生男孩。后用为咏生子之典。唐.于鹄《题美人》:“胸前空带宜

  • 王烈髓

    汉刘向《列仙传.邛疏》:“邛疏者,周封史也。能行气炼形,煮石髓而服之,谓之‘石钟乳’。”晋葛洪《神仙传.王烈》载:王烈字长休,邯郸人。嵇康(字叔夜)甚敬爱他,多次跟他学道。“烈独之太行山中,忽闻山东崩

  • 卖垆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借指酒肆、酒店。唐元稹《和乐天重题别东楼》:“唤客潜挥远红袖,卖垆高挂小青旗。”垆,一本作“炉”。【词语卖垆】   汉语大词典:卖垆

  • 己所不欲,毋加诸人

    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《管子》:“恕者,以身为度者也。~。”

  • 雷远

    《宋书.隐逸传.雷次宗传》:“雷次宗字仲伦,豫章南昌人也。少入庐山,事沙门释慧远,笃志好学,尤明《三礼》、《毛诗》,隐退不交世务。”南朝的居士雷次宗与释慧远的合称,雷次宗是儒士,又是释慧远的弟子。后遂

  • 黄公酒肆

    同“黄公酒垆”。宋苏轼《次韵章子厚飞英留题》:“黄公酒肆如重过,杳杳白蘋天盖头。”【词语黄公酒肆】   汉语大词典:黄公酒肆

  • 温香渠

    晋代石崇所建浴室外之泄水道名“温香渠”。晋代王嘉《拾遗记》:“石崇为四时浴室,引渠水以为池。池中盛百濯香,渍于水中,浴罢泄水于外,水流之所,名温香渠。”【词语温香渠】   汉语大词典:温香渠

  • 薏苡明珠

    《后汉书.马援传》:“初,援在交阯,常饵薏苡实,用能轻身省欲,以胜瘴气。南方薏苡实大,援欲以为种,军还,载之一车。时人以为南土珍怪,权贵皆望之。援时方有宠,故莫以闻。及卒后,有上书谮之者,以为前所载还

  • 文武之道

    《礼记.杂记下》:“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下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文:指周文王;武:指周武王。文王、武王,是后世崇尚的古代贤明君主。“文武之道”本指周文王、周武王治国的方略。后指

  • 伯牙琴

    源见“伯牙鼓琴”。表示痛悼知音,惜其难遇。唐罗隐《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长句》:“庄周高论伯牙琴,闲夜思量泪满襟。”亦泛指能奏出妙曲的琴。清魏源《布水台下同僧观瀑》诗:“惜无伯牙琴,来写成连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