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江淹梦笔

江淹梦笔

南史.江淹传》:“〔江淹〕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又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七七引《南史.梁江淹》载:江淹少时,梦人授以五色笔,故文采俊发。后以“江淹梦笔”比喻才思减退。元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见“江淹才尽”。元·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~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六○五引《齐书》曰:“江淹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,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,得五色笔一,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《南史·江淹传》亦载。《南史·纪少瑜传》:“少瑜尝梦陆倕(chui) 以一束青缕管笔授之,云:‘我以此笔犹可用,卿自择其善者。’其文因此遒进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时江淹 (字文通) 曾在冶亭留宿,夜间梦见一丈夫,自称是郭璞,对他说:“我有支笔在你处多年,可以还我了。”江淹摸自己怀中,掏出一支五色笔,交给郭璞,以后再作诗一句佳句也没有了,当时人称之才尽。另外纪少瑜亦有梦笔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有才思,诗文佳妙。

【典形】 彩笔、彩管、彩毫、江笔、江令笔、江氏五色笔、江淹梦、江淹梦笔、梦笔、梦彩毫、吞笔、文通笔、五彩毫、五色笔、梦随彩笔、梦失名家笔、梦中传彩笔、江淹赋笔、才减江淹、江郎笔、五色毫。

【示例】

〔彩笔〕 宋·王安石《次韵酬宋中散》:“素书款款谁怜杜,彩笔遒遒独胜江。”

〔彩管〕 元·耶律楚材《赠抟霄笔》:“免向江淹求彩管,莫学班氏弃毛锥。”

〔彩毫〕 宋·李维《休沐端居有怀希圣》:“彩毫闲试金壶墨,青案时看玉字书。”

〔江笔〕 唐·罗邺《闻友人人越幕》:“正哭阮途归未得,更闻江笔赴嘉招。”

〔江令笔〕 元·王恽《梦升天》:“彤管梦传江氏笔,紫袍归抱上岩端。”

〔江氏五色笔〕 唐·李商隐《县中恼饮席》:“若无江氏五色笔,争奈河阳一县花。”

〔江淹梦〕 唐·方干《再题路支使南亭》:“睡时分得江淹梦,五色毫端弄逸才。”

〔江淹梦笔〕 元·白朴《小石调》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。”

〔梦笔〕 唐·李商隐《江上忆严五广休》:“征南幕下带长刀,梦笔深藏五色毫。”

〔梦彩毫〕 唐·李商隐《道士胡君新井碣铭》:“疑余曾梦彩毫,或吞文石。”

〔吞笔〕 唐·元稹《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》:“思涌曾吞笔,投虚惯用刀。”

〔文通笔〕 金·元好问 《满江红》:“入梦终疑神女赋,写情除有文通笔。”

〔五彩毫〕 明·冯惟敏《点绛唇·改官谢恩》:“赏呈文纸一刀,笔三支五彩毫。”

〔五色笔〕 宋·张孝祥《题蔡济忠所摹米帖》:“龙腾虎卧摹不得,想君神授五色笔。”


【词语江淹梦笔】  成语:江淹梦笔汉语词典:江淹梦笔

猜你喜欢

  • 城崩

    源见“杞妇崩城”。形容至哀之哭感天动地。前蜀贯休《杞梁妻》诗:“一号城崩塞色苦,再号杞梁骨出土。”【词语城崩】   汉语大词典:城崩

  • 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

    比喻事权不统一,令人无所适从。公元前655年,晋献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、屈两地为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筑城。士蒍草草完事,夷吾向晋献公告状。为此,晋献公对士蒍进行批评。士蒍分辩道:“我还未听说家中未死人

  • 奋髯#几

    奋髯:猛然掀起胡须,犹俗言吹胡子。(zhǐ只)几:击打桌面,即拍案。奋髯几,形容奋激发怒的情状。朱博在任琅邪太守时,当地习俗,作风迟缓,性情高傲,自命清高来博取名声。朱博上任后,许多下属官员都托病休假

  • 茂陵病渴

    同“相如病渴”。清林寿图《始食汉南柑橘》诗:“玉露凋尽金井梧,茂陵病渴疏酒垆。”

  • 老马知道

    同“老马识途”。唐杜甫《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》诗之一:“老马夜知道,苍鹰饥著人。”【词语老马知道】  成语:老马知道

  • 割衿

    《旧五代史.王镕传》:“庄宗以镕父友,曲加敬异,为之声歌,镕亦报之,谓庄宗四十六舅。中饮,庄宗抽佩刀断衿为盟,许女妻镕子昭诲。”后因以“割衿”谓为儿女许婚。《元史.刑法志二》:“诸男女议婚,有以指腹割

  • 猗顿富

    源见“陶白之资”。指巨富。唐章孝标《上浙东元相》诗:“黎庶已同猗顿富,烟花却为相公贫。”唐陆龟蒙《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》:“乃于文学中,十倍猗顿富。”

  • 蜀魂

    同“蜀帝魂”。唐李商隐《燕台诗.春》:“蜀魂寂寞有伴未?几夜瘴花开木棉。”【词语蜀魂】   汉语大词典:蜀魂

  • 萤囊

    源见“囊萤照读”。形容勤学苦读。清沈曰霖《晋人麈.诗话》:“萤囊频替火,雪案惯堆花。”【词语萤囊】   汉语大词典:萤囊

  • 不耻不若人,何若人有

    若:如,及。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,怎么能赶上别人呢?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孟子曰:‘耻之于人大矣,……不耻不若人,何若人有?’”明.李贽《焚书.书答.寄答耿大中丞》:“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者非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