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.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(因为)愁似个(这么)长。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”后因以“白发三千丈”极言愁思之深。元.无名氏〔中吕.喜春来〕:“伤心白发三千丈,过眼金钗十二行。”
源见“画蛇添足”。比喻节外生枝,多此一举。唐韩偓《安贫》诗:“谋身拙为安蛇足,报国危曾捋虎须。”
源见“屠牛朝歌”。谓贤才未遇明主之前操持贱业。《楚辞.离骚》:“吕望之鼓刀兮,遭周文而得举。”
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:“庄辛至。襄王曰:‘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。今事至此(指前文所述被秦击败,楚丧失国土,自己也逃亡到阳城之事),为之奈何?’庄辛对曰:‘……蜻蛉其小者也,黄雀因是已(因是已,也是这样)。
源见“月桂”。指月影,月光。唐骆宾王《秋晨同淄州毛司马秋九咏.秋月》:“裛露珠晖冷,凌霜桂影寒。”【词语桂影】 汉语大词典:桂影
源见“闻鸡起舞”。谓相约及时奋发。清钱谦益《与姚将军茂之话旧有赠》诗:“知君未忘闻鸡约,髀肉如今尚未消。”
源见“周郎顾”。指希望引起知音的注意。宋吴文英《声声慢.饮时贵家即席三姬求词》词:“曲中倚娇佯误,算只图、一顾周郎。”
同“绠短汲深”。唐严挺之《大智禅师碑铭》序:“顾才不称物,短绠汲深。”主谓 太短的绳子不能汲取深井中的水,比喻人学识浅陋,不明深理,或不胜重任。《管子》:“短绠不可以汲深井,知鲜不可以与圣人言。”《荀
大时:指天时下齐:统一,一致。 天时并不齐一,春夏秋冬四季,作物有生有死。 表示不齐是事物的本性。语出《礼记.学记》:“君子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约,大时不齐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时不齐者,大时,
同“山公醉酒”。唐李商隐《九日》诗:“曾共山翁把酒时,霜天白菊绕阶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