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犯而不校

犯而不校

论语.泰伯》:“曾子曰:‘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;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’”

犯,冒犯。校,计较。这段话的意思是:曾子说:“自己有能也可以求教于不能的人;自己多知还要请教少知的人;自己实有所得,也看作虚无没有得到什么;别人冒犯,也不计较:以前我的一个朋友,曾在这些方面努力修养自己。”只有虚怀若谷具有很高修养而专心追求义理的人,才能做到这样。

晋书.潘尼传》:“知争竞之遘灾也,故犯而不校。”


联合 被人触犯却不加计较。语出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;犯而不校。”《歧路灯》:“惠养民道:‘~,何以罚为?’大家微笑,各自散归。”※校,不读作xiào。△描写人心胸开阔,不与人计较。→逆来顺受 唾面自干 ↔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平则鸣针锋相对。也作“犯而勿校”、“犯之不校”。


【词语犯而不校】  成语:犯而不校汉语词典:犯而不校

猜你喜欢

  • 嗜痂

    《南史.刘穆之传》:“邕(穆之孙)性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尝诣孟灵休,灵休先患灸疮,痂落在床,邕取食之。灵休大惊,痂未落者,悉褫(剥下)取饴(音sì,通饲,给人吃)邕。邕去,灵休与何勖书曰:‘刘邕向

  • 重足而立

    重(chóng虫)足而立:两脚叠立,一脚立地,另一脚跟压在立地脚背上。此典指汲黯(àn岸)责说张汤苛法,使人们叠足不敢跨步。比喻人人恐怖,连跨步都不敢;或比喻敢怒而不敢言。汲黯(?——前112年),字

  • 雾鬓风鬟

    鬓:双鬓;鬟:环形发髻。形容妇女头发的美丽。宋代范成大《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》:“花边雾鬓风鬟满,酒畔云衣月扇香。”也用于形容妇女头发散乱蓬松。亦作“风鬟雾鬓。”宋代李清照《永遇乐.落日熔金》

  • 南冠客

    同“南冠”。明唐顺之《永年公馆夜宿》诗:“栖迟异域南冠客,嘹唳长风北雁声。”清颜光敏《送朱锡鬯之济南》诗:“讼庭尚有南冠客,莫向燕台思故人。”自注:“时亭林以诏狱在济南。”【词语南冠客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穿针乞巧

    南朝.梁.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七夕妇女结彩缕,穿七孔针,或以金银鍮石(注:鍮石,黄铜)为针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字网于瓜上,则以为得。”又据五代.后周.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卷下《乞巧楼》载称,

  • 崔帅留靴

    源见“脱靴㈠”。形容地方官清廉有德政,受民爱戴挽留。清袁枚《接冯星实方伯手书道西江去官光景》诗:“崔帅留靴沿路泣,文翁画像满城看。”

  • 一裘三十年

    源见“晏子裘”。誉称节俭。唐高蟾《道中有感》诗:“一醉六十日,一裘三十年。”

  • 刘晏正字

    唐.郑处晦《明皇杂录》:“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(注:官名,掌管校雠典籍,刊正文章),年方十岁,形状狞劣,而聪悟过人。玄宗召于楼中簾下,贵妃置于膝上,为施粉黛,与之中栉。玄宗问晏曰:‘卿为正字,正得几字

  • 闻犬洞

    同“桃源洞”。唐韩偓《无题》诗之二:“棹寻闻犬洞,槎入饮牛津。”

  • 阳雁食肥

    唐.杜甫《同诸公登慈恩塔》诗:“君看随阳雁,各有稻梁谋。”雁称为“随阳之鸟”(见《书.禹贡》汉.韩安国传),秋由北而南,春由南而北,追逐温暖,觅食稻粱,以谋生息。后用以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趋炎附势、善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