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狐假虎威

狐假虎威

比喻仰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他人。公元前352年,楚宣王有一天对臣下说,我听说北方各国都十分害怕楚国名将昭奚恤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群臣都不知如何回答。江乙回答说,老虎到野外寻找野兽吃,抓住了一个狐狸,狐狸说,你不能吃我,天帝委派我管理百兽。如果你吃了我,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。你如果不信,就跟着我出去,看看百兽见我怕不怕,有没有逃走的。老虎觉得他说得对,就跟在狐狸后面走。百兽见状都狂奔而逃。老虎不明白它们是怕自己才逃走的,还以为是怕狐狸呢。现在大王你有地五千里,军队上百万,而把大权交给了昭奚恤,北方各国所以害怕昭奚恤,其实是害怕你的军队,就好象百兽之害怕老虎啊!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楚策》一《荆宣王问群臣》:“荆宣王问群臣曰:‘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,果诚何如?’群臣莫对。江乙对曰:‘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子无敢食我也。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今王之地方五千里,带甲百万,而专属之昭奚恤;故北方之畏奚恤也,其实畏王之甲兵也,犹百兽之畏虎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梁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或以隼翼披,虎威狐假。” 元·方回《梅雨大水》:“狐假虎威饶此辈,鼠穿牛角念吾民。”


主谓 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。比喻倚仗他人的威力欺压人。语本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。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!’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,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”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5章:“平常因为教徒们借着洋大人的势力对同胞作种种的侮辱,这时便不期而然的有一般人联合起来,挨家搜查这种~的二毛子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形容虚空的声势。→狐假鸱张 虚张声势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↔河润泽及。也作“狐藉虎威”、“虎威狐假”。


【典源】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。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皆走,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”

【今译】 虎捕捉各种野兽当它的食物,捉到了狐狸。狐狸说:“你不敢吃我,天帝派我掌管百兽,今天你要吃我,是违抗天帝之命。如果你不相信,我在你前头走,你随在我后头,看百兽见了我有敢不回避的吗?”虎认为可以,于是跟在狐狸后面同行。野兽见了都赶快跑掉,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跑,还以为是害怕狐狸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倚仗他人的势力来欺压人。

【典形】 狐假、狐假虎威、狐威假白额、虎威狐假、凭武之狐、威假虎狐。

【示例】

〔狐假〕 唐·李绅《虎不食人》:“不竞牛甘令买患,免遭狐假妄凭威。”

〔狐假虎威〕 元·方回 《梅雨大水》:“狐假虎威饶此辈,鼠穿牛角念吾民。”

〔狐威假白额〕 唐·杜牧《昔事文皇帝》:“狐威假白额,枭啸得黄昏。”

〔虎威狐假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或以隼翼鷃披, 虎威狐假。 沾渍锋镝,脂膏原野。”

〔凭武之狐〕 唐·王维《大唐故临汝郡太守韦公神道碑铭》:“吠尧之犬,驱彼六骡; 凭武之狐,犹威百兽。”

〔威假虎狐〕 清·蒲松龄《诈欺官私取财》:“威假虎狐,肆其上下之手; 眠同猫鼠,酿为表里之奸。”


【词语狐假虎威】  成语:狐假虎威汉语词典:狐假虎威

猜你喜欢

  • 葬华

    《诗经.郑风.有女同车》:“有女同车,颜如蕣华。将翱将翔,佩玉琼琚。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东汉.许慎《说文解字.草部》:“蕣,木槿,朝华莫落者……诗曰:‘颜如葬华’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诗作舜为假借。”“

  • 雪中赠襦

    南朝齐谢朓在大雪中把自己的短袄赠送给别人。《渊鉴类函.服饰部.襦四》:“谢朓大雪中见江革敝絮单席,耽学不倦。嗟叹久之,乃脱其著襦,并手割半毡与之充坐具而去。”后人也用以比喻在别人困难或急需时给予救济、

  • 同生共死

    一起生,一起死。形容情谊深厚。亦作“同生同死”。是隋文帝杨坚回顾他与郑译的友谊时所说。杨坚(541-604年),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)人。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。宣帝死后,杨坚遂以后父身份入宫辅政,总揽军

  • 书凭雁

    同“书倩雁”。明 黄峨《落梅风》曲:“书凭雁,梦借蝶,枉耽了千金良夜。”

  • 笔力扛鼎

    赞扬为文作诗,文笔老练遒劲,与“笔力千钧”意思相同。唐代韩愈《病中赠张十八》诗:“龙文百斛鼎,笔力可独扛。”张十八:张籍,唐诗人,排行十八。见“笔力独扛”。【词语笔力扛鼎】  成语:笔力扛鼎汉语大词典

  • 木梗

    源见“土偶桃梗”。喻指漂荡无定的人或物。北周庾信《和张侍中述怀》:“漂流从木梗,风卷随秋箨。”唐元稹《代曲江老人百韵》:“木梗随波荡,桃源?隐沦。”【词语木梗】   汉语大词典:木梗

  • 举最先

    《汉书》卷七十五《京房传》:“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,秩八百石,居得以考功法治郡。房自请,愿无属刺史,得除用它郡人,自第吏千石已下。”西汉元帝时,魏郡太守京房以考试成绩优、劣来任用属吏。后遂用为地方长

  • 中流鼓楫

    同“中流击楫”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故旧存身》:“汨罗沉骨,忠魂可哀;中流鼓楫,雄心未灰。”

  • 林下

    源见“林下风气”。谓闲雅,超逸。《宣和画谱.人物二》:“童以妇人而能丹青……有文士题童氏画诗曰:‘林下材华虽可尚,笔端人物更清妍。’”【词语林下】   汉语大词典:林下

  • 牍背千金

    《史记.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人有上书告勃欲反,下廷尉。廷尉下其事长安,逮捕勃治之。勃恐,不知置辞……以千金与狱吏,狱吏乃书牍背示之,曰‘以公主为证’。”言狱吏于书板背后写下一语,以示勃申辩之方,周勃乃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