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狼子野心

狼子野心

比喻凶暴的人野心难测。春秋时期,楚国令尹子文的弟弟子良生了个儿子取名越椒。子文见了这个孩子,便说一定要杀掉。这个孩子的模样像狗熊和老虎,哭声象狼嚎,不杀掉他,我们若敖氏家族就要断送在他的手中了。民谣说,狼子野心,这就是个狼啊。怎么能养活呢?子良不同意,子文还为此大哭一场。公元前605年,越椒当上了楚国令尹,发动叛乱。楚庄王进行讨伐,尽灭若敖氏之族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初,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,子文曰:‘必杀之。是子也,熊虎之状,而豺狼之声,弗杀,必灭若敖氏矣。谚曰,狼子野心。是乃狼也,其可畜乎?’子良不可。”

【例句】:

国语·楚下》:“人有言曰:‘狼子野心’怨贼人也。”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张邈传》:“(陈)登见太祖,固陈(吕)布勇而无计,轻于去就,宜早图之。太祖曰:‘布狼子野心,诚难久养,非卿莫能究其情态。’”


主谓 狼崽子虽小,本性凶残。比喻残暴的人本性难改。后也比喻坏人用心险恶。语出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。子文曰:‘必杀之! 是子也,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,弗杀,必灭若敖氏矣。’谚曰:‘狼子野心。’是乃狼也,其可畜乎?”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~,怨贼之人也。”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:“可笑玄宗还不觉其~,却要信他是真心,好不痴心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恶行。→心怀叵测 居心叵测 ↔菩萨心肠 心慈面软。也作“狼子兽心”。


解释狼子:小狼崽。本指狼崽子虽幼,却有凶残的本性。比喻凶暴的人恶性难改,必有狂妄的欲望和狠毒的用心。

出处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。子文曰:‘必杀之!是子也,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,弗杀,必灭若敖氏矣。’谚曰:‘狼子野心。’是乃狼也,其可畜乎?”

春秋时期,楚国令尹子文,为人公正,执法廉明,楚国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。子文的兄弟子良,在楚国当司马,生个儿子叫越椒。子文对子良说:“一定要杀掉他。这个孩子,生着熊虎一般的外貌,而有豺狼一样的声音。如果不杀他,他一定会灭亡我们若敖氏家族。俗话说:‘狼崽虽幼,却有凶残的天性。’这个孩子就是一只狼,难道还要养他吗?”子良不同意。子文对此非常担忧,临死的时候召集他的族人,说:“如果越椒一旦执政就赶紧离开,以免遭受祸患。”

子文死后,他的儿子斗般继任了宰相,越椒为司马。后来斗般遭受诬陷而死,越椒就做了宰相。越椒飞扬跋扈,看谁不顺眼就杀掉他。再往后,他的野心越来越大,准备攻打楚王,逼得楚王用三代国君的子孙做人质求和,越椒竟然还不答应。

楚王被逼无奈,起兵和越椒带领的若敖氏在皋浒作战。越椒连续两箭射向楚王,一箭穿过鼓架,钉在了铜钲上,又一箭飞过车辕,穿过车盖,几乎射中楚王。楚兵感到害怕,纷纷后退。楚王派人巡视军队,给他们鼓劲说:“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时,获得了他们三支宝箭,被越椒偷走了两支,现在他已经用完了,你们不用害怕。”然后击鼓进军,一举消灭了越椒和若敖氏。

近义野心勃勃

反义光明磊落

例句

司马召谋权篡位的狼子野心,昭然若揭!


【词语狼子野心】  成语:狼子野心汉语词典:狼子野心

猜你喜欢

  • 墨沼

    同“墨池”。唐钱起《和刘七读书》:“云阴留墨沼,萤影傍华编。”

  • 无双士

    同“国士无双”。宋黄庭坚《东观读未见书》诗:“诏许无双士,来观未见书。”

  • 漆园化蝶

    同“庄周梦蝶”。因周曾为漆园吏,故称。南唐李中《经古观有感》诗:“漆园化蝶名空在,柱史犹龙去不归。”

  • 捐金沉珠

    汉.陆贾《新语.术事》:“珠玉无用而宝之于身,故舜弃黄金于崭岩之山,捐珠玉于五湖之川,以杜淫邪之欲,绝琦玮之情。”舜把黄金抛到山中,把珠玉抛到河湖中去,是为了杜绝贪财爱宝的庸俗贪欲。后以“捐金沉珠”用

  • 一之为甚,岂可再乎

    再:两次,第二次。 一次已经过分,难道还可以有第二次吗? 多用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,即不可一错再错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:“晋不可启,寇不可玩,一之谓甚,岂可再乎?”《晋书.列女传.吕纂妻杨氏》:

  • 石椁文

    《庄子.则阳篇》:“夫灵公(卫灵公)也,死,卜葬于故墓,不吉;卜葬于沙丘而吉。掘之数仞,得石椁焉。洗而视之,有铭焉,曰:‘不冯其子,灵公夺而里之。’”春秋时,卫灵公死后卜葬在沙丘。掘墓穴时挖出一石椁,

  • 不到长城非好汉

    长城:城名。西起甘肃省岷县,东至辽宁山海关,俗称万里长城。这里代指1935年抗日战争的前线,因当时日军已侵入我华北地区。 原是毛泽东主席鼓励红军北上抗日的豪言壮语。语出毛泽东《清平乐.六盘山》:“不

  • 吞墨

    唐韩鄂《岁华纪丽.元日》载:北齐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。劳毕,赐纸命陈事宜。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。后因以“吞墨”为习字之典。清钱谦益《答书砚》诗:“晴窗洗胃还吞墨,永日撑肠欲煮书。”【词语吞墨】   汉

  • 身不行道,不行于妻子

    自身不按道德行事,要求妻子履行道德是不可能的, 表示自身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下》:“孟子曰:“身不行道,不行于妻子。’”赵岐注:“身不自履行道德,而使人行道德,虽妻子不肯行之,言无所

  • 律风

    《汉书.律历志上》:“至治之世,天地之气合以生风;天地之风气正,十二律正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律得风气而成声,风和乃律调也。”后因以“律风”指和风。《乐府诗集.郊庙歌辞五》:“烂云普洽,律风无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