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看朱成碧

看朱成碧

南朝.陈.徐陵《玉台新咏》卷六载南朝.梁.王僧孺《夜愁示诸宾》诗:“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。”

大凡人在意绪纷乱或愁闷萦怀时,常有不辨五色的反常现象。诗人用“看朱成碧”描绘此种心境,颇能传神。后因以形容心乱目眩,不辨五色。

唐.武则天《如意娘》:“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”(《乐府诗集》卷八十)李白《前有樽酒行二首》之二:“催弦拂柱与君饮,看朱成碧颜始红。”此刻画醉态,亦极传神。


兼语 把红的看成是绿的。形容眼花目眩,辨不清七色。语本南朝梁·王僧孺《夜愁示诸宾》诗:“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。”宋·王安石《送吴显道》诗之三:“��船一棹百分空,~颜始红。”△多用于描写人物心眼迷乱的情态 →雾里看法 ↔历历在目。也作“看碧成朱”。


【典源】 南朝梁·王僧孺《夜愁示诸宾》诗:“栏露滴为珠,池冰合成碧。万行朝泪泻,千里夜愁极。孤帐闭不开,寒膏尽复益。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梁王僧孺的《夜愁》诗极写愁闷心绪。诗中说:“栏上露滴成珠,池中冰合碧玉。晨泪流泻万行,夜愁绵绵千里。孤帐关闭不开,蜡烛长明自销。谁知心乱眼花,将红错看青绿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心烦意乱或酒醉时,目光恍惚,不辨五色。

【典形】 碧作朱,看碧成朱、看朱成碧、朱碧乱、朱碧眼、朱成碧、朱似碧、朱碧思、看朱成紫。

【示例】

〔碧作朱〕 清·纳兰性德《四时无题诗》之十一:“璇玑好谱断肠图,却为思君碧作朱。”

〔看碧成朱〕 宋·辛弃疾《水龙吟·寄题京口范南伯》:“倚栏看碧成朱, 等闲褪了香袍粉。”

〔看朱成碧〕 唐·李白 《前有樽酒行》之二:“催弦拂柱与君饮,看朱成碧颜始红。”

〔朱碧乱〕 宋·辛弃疾《蝶恋花·和赵景明》:“公子看花朱碧乱,新词搅断相思怨。”

〔朱碧眼〕 宋· 黄庭坚《玉芝园》:“乱我朱碧眼,空花坠便翾。”

〔朱似碧〕 唐·元稹《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》:“书得眼昏朱似碧,用来心破发如丝。”


【词语看朱成碧】  成语:看朱成碧汉语词典:看朱成碧

猜你喜欢

  • 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

    旧指前朝失政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争夺王位。语出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(蒯通)对曰:‘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,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。’”《资治通鉴.唐纪.高祖武德二年》:“曹珍曰:‘隋失其鹿,天下共逐

  • 先生守苜蓿

    同“先生苜蓿盘”。宋陈与义《粉翁用奇父韵赋九日》:“先生守苜蓿,朝士夸茱萸。”

  • 丑女效

    同“丑女效颦”。唐李白《玉壶吟》:“西施宜笑复宜颦,丑女效之徒累身。”

  • 举板支颐

    源见“拄笏看山”。形容清高闲逸。唐元稹《游三寺回呈上府主严司空》诗:“谢公恣纵颠狂掾,触处闲行许自由。举板支颐对山色,当筵吹帽落台头。”

  • 狐鸣火

    同“狐鸣鱼书”。清唐孙华《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》诗:“腹书竞伏狐鸣火,手蔗频惊鹤唳兵。”

  • 金钗换酒

    唐元稹《三遣悲怀》诗之一:“顾我无衣搜荩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”原谓贤妻拔金钗给丈夫换酒,后用以形容贫穷潦倒,落拓失意。宋晏幾道《清平乐》词:“归来紫陌东头,金钗换酒消愁。”主谓 形容不得意而又穷困潦倒

  • 前言戏之耳

    前面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。 表示以现在所说为准,前言不足为凭。语出《论语.阳货》:“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,夫子莞尔而笑曰:‘割鸡焉用牛刀?’子游对曰:‘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: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

  • 孤竹夷齐

    源见“采薇”。喻称志行高洁的人。宋陈纪《念奴娇.梅花》词:“林间姑射,高情迥出云表。除是孤竹 夷 齐,商山四皓,与尔方同调。”

  • 棰楚之下,何求不得

    棰楚:古代鞭杖之类刑具。亦称鞭杖之刑。 在严刑拷打之下,哪样结论不可以从囚犯口中得到? 旧指滥施刑罚,苦打成招。语出《汉书.路温舒传》:“夫人情安则乐生,痛则思死,棰楚之下,何求而不得?”《京本通

  • 和宝

    同“和氏之璧”。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美玉蕴于碔砆,凡人视之怢焉,良工砥之,然后知其和宝也。”【词语和宝】   汉语大词典:和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