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止不辱,知足不殆
见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
见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
源见“蓼莪废讲”。谓孝子对亡故父母的无穷哀思。三国 魏曹植《求通亲亲表》:“终怀《蓼莪》罔极之哀。”
源见“探骊得珠”。喻求取珍贵之物。唐李白《送蔡山人》诗:“采珠勿惊龙,大道可暗归。”【词语采珠】 汉语大词典:采珠
源见“东门吴”。谓丧子而能旷达处之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王夷甫悼子,悲不自胜,异东门之达也。”偏正 东门吴丧子而不忧,或以为达。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王夷甫悼子,悲不自胜,异~
《左传.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季孙之爱我,疾疢也;孟孙之恶我,药石也。美疢不如恶石。夫石,犹生我;疢之美,其毒滋多。”疢,病。后因以“美疢”比喻偏爱,姑息。北周王褒《皇太子箴》:“美疢甘言,鲜不为累。”明
同“怯弦”。唐方干《新月》诗:“潭鱼惊钓落,云雁怯弓张。”
同“人琴俱亡”。北周庾信《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》:“草衔秋火,树抱春霜。书剑俱没,人琴并亡。”
同“巧言如簧”。元揭傒斯《病中初度》诗:“粪除心似戟,便嬖口如簧。”
唐.韩愈《送董邵南序》:“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。”燕、赵,古代国名,也可说指地名,在今河北及辽宁之一部分,此地民风慷慨豪壮,多信义之士。故“幽燕气”指北方慷慨豪爽、重信守义的气质、风格。后遂用为典实
源见“修齐治平”。谓治国平天下。清侯方域《南省试策》之三:“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。但得青宫读书,辨古今兴亡,识人才邪正,足以治平耳矣。”【词语治平】 汉语大词典:治平
源见“郊寒岛瘦”。谓作诗苦吟。《红楼梦》五十回:“槎丫谁惜诗肩瘦,衣上犹沾佛院苔。”【词语诗肩瘦】 汉语大词典:诗肩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