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紫玉成烟

紫玉成烟

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:“吴王夫差小女,名曰紫玉,年十八,才貌俱美。童子韩重,年十九,有道术。女悦之,私交信问,许为之妻。重学于齐鲁之间,临去,属其父母,使求婚。王怒,不与女。玉结气死,葬阊门之外。三年重归,……具牲币,往吊于墓前。玉魂从墓出,见重,……乃左顾宛颈而歌……歌毕,歔欷流涕,要重还塚。……重感其言,送之还塚。玉与之饮讌,留三日三夜,尽夫妇之礼。临出,取径寸明珠以送重,曰:‘既毁其名,又绝其愿,复何言哉?时节自爱。若至吾家,致敬大王。’重既出,遂诣王,自说其事。王大怒曰:‘吾女既死,而重造讹言,以玷秽亡灵。此不过发塚取物,讬以鬼神。’趣收重。重走脱,至玉墓所诉之。玉曰:‘无忧。今归白王。’王粧梳,忽见玉,惊愕悲喜,问曰:‘尔缘何生?’玉跪而言曰:‘昔诸生韩重,来求玉,大王不许,玉名毁义绝,自致身亡。重从远还,闻玉已死,故齊牲币,诣塚吊唁。感其笃终,辄与相见,因以珠遗之。不为发塚,愿勿推治。’夫人闻之,出而抱之,玉如烟然。”

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之女紫玉,欲嫁韩重,吴王不答应,玉气结而死。后韩重学毕回来吊墓,紫玉与重墓中相会,成夫妇之礼。吴王以盗墓罪捉拿韩重,韩逃脱后到塚前哭诉。紫玉魂说吴王释韩。玉母出抱持,玉忽化为烟灭。后以此用为男女生死情缘的典故。清吴伟业《萧史青门曲》诗:“青萍碧血它生果,紫玉魂归异代缘。”


【词语紫玉成烟】  成语:紫玉成烟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叹谏主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冬,梗阳人有狱,魏戊不能断,以狱上。其大宗赂以女乐,魏子将受之。魏戊谓阎没、女宽曰:‘主以不贿闻于诸侯,若受梗阳人,贿莫甚焉。吾子必谏!’皆许诺。退朝,待于庭。馈入,召之。比

  • 雕虫小艺

    同“雕虫小技”。南朝 梁沈约《〈梁武帝集〉序》:“雕虫小艺,无累大道。”《北史.张普惠传》:“雕虫小艺,微或相许,至于此处,岂卿所及!”见“雕虫小技”。【词语雕虫小艺】  成语:雕虫小艺汉语大词典:雕

  • 堕泪碑

    唐.房玄龄等撰《晋书.羊祜传》: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,驻襄阳。“开设庠序,绥怀远近,甚得江汉之心。”“祜乐山水,每风景,必造(往,到)岘山,置酒言咏,终日不倦。”羊祜死后,“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

  • 入鲍忘臭

    鲍:盐腌的干鱼,气味腥臭。比喻人长时间受坏环境的影响,就会麻木或习惯。语本汉.刘向《说苑.杂言》:“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见“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”。南朝梁·萧纲《

  • 日诵五车

    《庄子.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古人以竹、木简写字,书即以简联缀而成,一部书用简量较大,搬动时需以车载。五车,形容书多。后因以“日诵五车”比喻一天读很多书。宋.朱熹《答陈师德》:“抑读书之法要

  • 扪虱雄谈

    同“扪虱而谈”。清张问陶《苻秦王武侯墓下作》诗:“扪虱雄谈举世无,英雄毕竟耻为儒。”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九五一引《续晋阳秋》曰:“咸阳王猛被緼袍而诣桓温,一靦谈当时之事,猛摸虱而言,旁若无人,温

  • 望子

    旧时酒店的布招子,即酒帘,俗称幌子。《广韵》:“帘:青帘,酒家望子。”宋代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.中秋》:“中秋节前,诸店皆卖新酒,重新结络门前彩楼,花头画竿,醉仙锦旆,市人争饮。至午、未间,家家无酒,拽

  • 扣马陈

    《晋书.苻坚载记》:“坚尝如邺,狩于西山,旬余,乐而忘返。伶人王洛叩马谏曰:‘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万乘之主行不履危。……陛下为百姓父母,苍生所系,何可盘于游田,以玷圣德。’”前秦主苻坚到邺西山狩猎乐

  • 倒悬之急

    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:“当今之世,万乘之国行仁政,民之悦之,犹解倒悬也。”倒悬指将人缚住两足头朝下、脚朝上地倒着悬挂起来。后以倒悬之急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。亦作“倒悬之危”、“倒悬之苦”、“倒悬之患”。

  • 桐乡置祠

    同“桐乡归葬”。唐王维《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》:“棠树勿剪,何如审像图形;桐乡置祠,岂比耳闻身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