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老马识途

老马识途

比喻富于经验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。春秋时期,管仲、隰朋二人随同齐桓公北伐孤竹,春天出征,到冬天才返师回国。由于历时较久,归国途中迷了路。管仲出主意说,老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。于是将老马放在前面带路,大队人马在后随行,终于找到了道路,回到齐国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,遂得道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毛滂《东堂集》2《寄曹使君诗》:“请同韶濩公勿疑,老马由来识途久。” 清·黄景仁《两当轩集》3《立秋后二日诗》:“老马识途添病骨,穷猿投树择深枝。”


主谓 老马认得走过的道路。语本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以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,遂得道。”比喻经验丰富的人办事富有成效。汉水《勇往直前》:“他说:我是一匹老马了,然而俗话说得好,‘~’。”△多用于有经验的人。→驾轻就熟 ↔少不更事 老不晓事。 也作“识途老马”、“识涂老马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,遂得道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,管仲等随齐桓公北伐孤竹国,春天进发冬天返回,迷失道路。管仲说:“这时用得上老马的智慧了。”于是放开老马让它走在队伍前头,找到归路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富有经验阅历。

【典形】 存老马、孤竹马、老马识途、老马知道、老马知路、识途老马、自谙深碛路、老马迷路。

【示例】

〔存老马〕 唐·杜甫《江汉》:“古来存老马,不必取长途。”

〔孤竹马〕 清·黄景仁《满江红》:“识路漫夸孤竹马,问名久似辽东豕。”

〔老马识途〕 清·黄景仁《立秋后二日》:“老马识途添病骨,穷猿投树择深枝。”

〔老马知道〕 唐·杜甫《观西安兵过》:“老马夜知道,苍鹰饥著人。”

〔老马知路〕 宋·陆游《东窗遣兴》之三:“老马漫知路,钝锥宁出囊。”

〔识途老马〕 清·钱谦益《夜过磨盘岭》:“攫食饥乌心未饱,识途老马足堪扪。”


【词语老马识途】  成语:老马识途汉语词典:老马识途

猜你喜欢

  • 泣铜驼

    源见“荆棘铜驼”。表示对时事不安定的忧叹。唐李商隐《曲江》诗:“死忆华亭闻唳鹤,老忧王室泣铜驼。”

  • 子瑕矫

    源见“分桃”。指弥子瑕驾君车事,表现忘情的忠诚。南朝 齐陆厥《中山王孺子妾歌》:“子瑕矫后驾,安陵泣前鱼。”

  • 生公点石头

    晋无名氏《莲社高贤传.道生法师》载:晋高僧竺道生喜云游传道。相传曾入苏州 虎丘山,“聚石为徒,讲《涅槃经》”,讲到紧要处,他问石头:“如我所言,契佛心否?”这时“群石皆为点头”。后以“生公点石头”称美

  • 桐江把钓人

    源见“羊裘钓”。指汉严光。因其隐居钓鱼于桐江(富春江流经桐庐县境内一段),故称。明张居正《应制题画渔人》诗之二:“若非渭水持竿客,定是桐江把钓人。”

  • 绿肥黄瘦

    见“绿肥红瘦”。柳建伟《煞庄亡灵》:“清明前后,是涅阳最美的时节。赵河两岸更是秀丽无比。豫西平原辽阔无垠,赵河两边尽是望不到边的碧绿。中间偶有人家留块春地,却用它裸着的褐黄,~,使这混沌一片的绿,显出

  • 七擒略

    源见“七纵七擒”。指战胜对方使之心悦诚服的策略。唐李白《书怀寄南陵常赞府》诗:“将无七擒略,鲁女惜园葵。”

  • 王侯宁有种

    指陈胜用“王侯将相哪有天生的种?”以鼓励众人起义反秦。比喻人应有雄心抱负,成就大业。 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七月,秦统治者征调聚居里巷左侧的穷人戍边去渔阳(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),有九百人在途中驻扎在

  • 张翰思莼

    同“张翰思归”。元张可久《齐天乐过红衫儿.道情》曲之二:“学范蠡归湖,张翰思莼。”

  • 陶公漉酒巾

    源见“酒漉纱巾”。指陶渊明戴的头巾。唐刘禹锡《柳絮》诗:“萦回谢女题诗笔,点缀陶公漉酒巾。”

  • 菊醴

    同“菊花酒”。唐于经野《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》:“桂筵罗玉俎,菊醴溢芳樽。”【词语菊醴】   汉语大词典:菊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