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脍炙人口

脍炙人口

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,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。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,曾皙死后,曾参便不忍吃黑枣。公孙丑问孟子,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?孟子说,当然是烤羊肉。公孙丑又问,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?孟子答道,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,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。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,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,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尽心》下:“曾皙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齐己《读李白集》:“锵金铿玉千余篇,脍吞炙嚼人口传。” 宋·无名氏《宣和书谱》卷十:“(韩偓)所著歌诗颇多,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,往往脍炙人口。”


述宾 脍,切成细块的肉;炙,烤熟的肉。味道鲜美,使人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,人人赞美和传颂。语出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10:“李涛,长沙人也,篇咏甚著。如‘水声长在耳,山色不离门’……皆脍炙人口。”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像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,再过一千年也照样~,世代流传。”△褒义。→喜闻乐见 ↔索然无味


解释脍炙: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,亦泛指美味佳肴。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。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。

出处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曾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(一种果实名,成熟后颜色发黑,就像羊屎蛋一样,故名)。他死了以后,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,所以不忍吃羊枣。公孙丑问道:“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?”孟子说:“当然是佳肴啊!”公孙丑说:“既然这样,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?”孟子说:“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,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。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,姓却不用避讳,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,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。”

近义百读不厌

反义味同嚼蜡

例句

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。


【词语脍炙人口】  成语:脍炙人口汉语词典:脍炙人口

猜你喜欢

  • 悬舄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美称县令的行踪。明何景明《送昆山王令还》诗:“九霄悬舄朝天至,万里扬帆上斗还。”【词语悬舄】   汉语大词典:悬舄

  • 中石饮羽

    源见“射石饮羽”。形容力大善射。清邓显鹤《例授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》:“君试日,以‘中石饮羽’命题,备举熊渠、养由基、李广三事。”【词语中石饮羽】  成语:中石饮羽汉语大词典:中石饮羽

  • 霜女

    同“青女”。宋张先《南乡子.送客过馀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》词:“百卉已随霜女妒,东君,暗折双花借小春。”【词语霜女】   汉语大词典:霜女

  • 戮防风

    同“后至之诛”。清 黄鷟来《正阳署中冬日杂感》诗之六:“楚国有人求卞玉,涂山无事戮防风。”

  • 孙阳知

    源见“骥伏盐车”。谓受到识才者的赏识。清王摅《喜唐实君进士入都》诗:“自遇孙阳知,受恩感欲泣。”

  • 狙公倒芧

    同“狙公分栗”。宋黄庭坚《用前韵谢子舟为余作风雨竹》:“狙公倒七芧,勿用嗔喜对。”

  • 反胃曹植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三七六引《魏略》:“陈思王精意著作,饮食损减,得反胃病也。”三国魏曹植,曾因为专心于著作,以致胃不能纳食,食下便复呕吐。后因用为咏精心著述而致伤身的典故。梁元帝(萧绎)《金楼子.立言》:

  • 五树旌封

    源见“大夫松”。谓封松为五大夫。闽徐夤《大夫松》诗:“五树旌封许岁寒,挽柯攀叶也无端。”

  • 乞米长安

    源见“索米长安”。指在京城谋求俸禄。清 周士琦《玉漏迟.耦庚席上赋葛仙米》词:“相看勾漏云封,只乞米长安,甑尘闲笑。”

  • 阿堵物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撰《世说新语.规箴》:“王夷甫雅尚玄远,常嫉其妇贪浊,口未尝言钱字。妇欲试之,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。夷甫晨起,见钱阂(音hé,阻碍)行,呼婢曰:‘举却阿堵物!’”此说又见《晋书.王衍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