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腹诽心谤

腹诽心谤

诽(fěi匪):诬蔑。谤(bàng磅):说坏话。

此典指田蚡(fén坟)诬蔑窦婴、灌夫心怀不满,暗说坏话。后以此典比喻心怀不满,暗中发泄。田蚡(?一一前131年),长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。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。汉武帝初年,封武安侯,为太尉(全国军事首脑)。后任丞相(百官之长,辅佐皇帝,综理全国政务),骄横专断。汉武帝元光三年(前132年),黄河改道南流,十六郡遭严重水灾,他因封邑蚡(Shū舒,今山东平原西南)在旧黄河道以北,为不受水灾,力阻治理,以致修治黄河工作停止二十年之久。武安侯田蚡有一次举行宴会,将军灌夫借酒作疯,大骂田蚡。田蚡以灌夫骂坐不敬之罪,判处死刑。灌夫好友魏其侯窦婴挺身而出救灌夫,暗里向汉武帝上书。汉武帝召见窦婴,窦婴说灌夫是醉酒失言,不应该判死罪。汉武帝说:“到东朝去公开辩论这件事。”魏其侯窦婴去到东朝,大力称道灌夫优点,说他醉酒得罪,而丞相田蚡却拿别事冤枉加给他罪名。武安侯田蚡又极力诋毁灌夫做事骄横放纵,他罪行是大逆不道。魏其侯窦婴迫不得已,于是说出丞相田蚡短处。武安侯田蚡反驳说:“天下幸而太平无事,我得以作为皇上心腹,所爱好只是音乐、狗马、田宅。我所喜欢只是歌舞演员、戏曲演员和灵巧工匠之类的人,不像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不分白天黑夜招集天下野心家、阴谋家、大力士跟他们议论国家大事,心怀不满,暗中说坏话,不是抬头看天,就是低头画地,窥测于王皇后宫、汉武帝宫之间,希望天下发生变乱,想要乘机建立大功。我倒不明白魏其侯窦婴等人在干什么?”双方各不相让,其他大臣又不敢说公道话,这场辩论只得暂停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07《魏其武安侯列传》2851页:“魏其之东朝,盛推灌夫之善,言其醉饱得过,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。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(zì自,放纵),罪逆不道。魏其度(duó夺,推测)不可奈何,因言丞相短。武安曰:‘天下幸而安乐无事,蚡得为肺腑,所好音乐、狗马、田宅。臣所爱倡(chàng唱)优(歌舞演员、戏曲演员)巧匠之属,不如魏其、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,腹诽而心谤,不仰视天而俯画地。辟倪(bì nì碧逆,通“睥睨”,邪视窥探)两宫间,幸天下有变,而欲有大功,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?’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崔琰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,乃收付狱,髠刑输徒。”


并列 诽、谤,说别人坏话。口里不说,心怀不满。《史记·魏其武岁侯列传》:“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,不如魏其、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,~,不仰视天而俯画地,辟倪两宫间,幸天下有变,而欲有大功。”△多用于对人不满方面。


【词语腹诽心谤】  成语:腹诽心谤汉语词典:腹诽心谤

猜你喜欢

  • 莲宫

    源见“莲社”。指佛寺。唐皇甫冉《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》诗:“夜夜梦莲宫,无由见远公。”【词语莲宫】   汉语大词典:莲宫

  • 宝位

    《易.系辞下》:“圣人之大宝曰位。”后以“宝位”指帝位。《晋书.宣帝纪》:“虽复道格区宇,德被苍生,而天未启时,宝位犹阻。非可以智竞,不可以力争。”【词语宝位】   汉语大词典:宝位

  • 聊复尔尔

    同“聊复尔耳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三九回:“老爷觉得只要有了他那寿酒寿文二色,其余也不过未能免俗,聊复尔尔而已。”见“聊复尔耳”。《歧路灯》95回:“本日演戏佐酒,原是未能免俗,~之意。”【词语聊复尔尔】

  • 黄骢少年

    《北史.裴果传》:“永安(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年号)末,盗贼蜂起,果从军征讨,乘黄骢马,衣青袍,每先登陷阵,时人号为‘黄骢少年’。永熙(北魏孝武帝元骢年号)中,授河北郡守。”北朝魏将领裴果,少年时从军讨虏

  • 秦人鞭石

    同“秦王鞭石”。清 黄鷟来《泗上浮桥新成》诗:“汉使楼船虚涉险,秦人鞭石有何功?”

  • 骑羊子

    汉刘向《列仙传.葛由》:“葛由,羌人也。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。一旦,乘木羊入西蜀。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。绥山在峨眉山西南,高无极也。随之者不复还,皆得仙道。故里谚曰:‘得绥山一桃,虽不得仙,亦居以

  • 卑室

    同“卑宫菲食”。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慕唐 虞之茅茨,思夏后之卑室。”【词语卑室】   汉语大词典:卑室

  • 长平之祸

    《史记.赵世家》:“赵遂发兵取上党,廉颇将军军长平。七年,廉颇免而赵括代将。秦人围赵括,赵括以军降,卒四十余万皆坑之。王悔不听赵豹之计,故有长平之祸焉。”后遂以“长平之祸”为任人不当以致战败失利、国势

  • 楚臣伤江枫

    《楚辞.招魂》:“湛湛江水兮,上有枫。目极千里兮,伤春心。魂兮归来,哀江南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言湛湛江水浸润枫木,使之茂盛,伤己不蒙君惠而身放弃,曾不若树木得其所也。”《楚辞.招魂》中有描写江边枫树的

  • 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

    有过错不改正,这才叫过错。语出《论语.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’”《汉书.成帝纪》:“夫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其罢昌陵及故陵,勿徙吏民,令天下毋有劝摇之心。”同书《李寻传》:“夫过而不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