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舌卷齐城

舌卷齐城

此典指郦食其(lìyìjì丽义基)游说齐王田广,使齐国七十余城一时归汉。后以此典比喻通过游说而立功勋。郦食其(?——前203年),秦、汉之际陈留高阳乡(今河南杞县)人。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,献计克陈留(今河南开封东南),封广野君。楚、汉战争中,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汉。这时,韩信领兵东进,还没有渡过平原津(当时黄河渡口,今山东平县境),听说汉王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顺,韩信想要停止进军。范阳(今河北定兴县南)能言善辩之说客蒯通劝韩信说:“将军奉汉王刘邦将令攻打齐国,而汉王独派密使劝说齐国归顺,难道另有诏令叫将军停止进攻吗?凭什么停下来不前进呢!况且郦生不过是一个说话,伏在车子横木上,去鼓弄三寸之舌,就降服齐国70多个城邑,将军统率几万人马,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国50多个城邑,当了几年将军,反倒不如一个卑贱儒生之功劳吗?”于是韩信认为他说法对,听从他的计策,就领兵渡过黄河。齐王田广听从郦生游说,就挽留郦生畅饮,撤去防御汉军守备。韩信趁势袭击历下(今山东济南)驻军,顺势打到临淄(当时齐国都城,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。齐王田广认为郦生出卖自己,就煮死郦生,齐王田广逃往高密(今山东高密县西南),派使者到楚项羽处请求援助。此典又作“掉舌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92《淮阴侯列传》2620页:“信引兵东,未渡平原,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,韩信欲止。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:‘将军受诏击齐,而汉独发间使(密使)下齐,宁有诏止将军乎?何必得毋行也!且郦生一士,伏轼(shì示,古代车厢前扶手横木)掉(鼓弄)三寸之舌,下齐七十余城,将军将数万众,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,为将数岁,反不如一竖(shù树)儒(无见识之儒生)之功乎?’于是信然之,从其计,遂渡河。齐已听郦生,即留纵酒,罢备汉守御。信因袭齐历下军,遂至临菑(zī兹,即临淄),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,乃亨(通“烹”,投人入汤锅煮死)之,而走高密,使使之楚请救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舜卿《蜀士》:“掉舌灭西寇,画地收幽燕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答刘泾》:“异义蜂起弟子争,舌翻涛澜卷齐城。” 清·吴伟业《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》:“长剑忽柱颐,掉舌谈天雄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镐饮

    《诗经.小雅.鱼藻》:“王在在镐?岂乐饮酒!”东汉.郑玄笺:“岂,亦乐也。天下平安,万物得其性,武王何所处乎?处于镐京,乐八音之乐,与群臣饮酒而已。”按:岂,或作恺。一说“岂”即凯也,岂乐,凯旋而乐。

  • 汉皋委珮

    同“汉皋解佩”。明文徵明《已而复取古梅一枝映带瓶中转益妍美》诗:“汉皋委珮碧琳琅,更看琼枝玉雪香。”

  • 难弟难兄

    源见“难兄难弟”。比喻两物并美,各有妙处。清魏源《二室行》:“太室之胜山内藏,少室之奇山外仰,难弟难兄孰相让?”见“难兄难弟”。【词语难弟难兄】  成语:难弟难兄汉语大词典:难弟难兄

  • 蔡顺分椹

    汉代蔡顺孝亲的故事。王莽末年天下大乱,顺拾桑椹,赤椹与黑椹分器盛装,赤眉军问他原因,顺曰:“黑者奉母,赤者自食。”赤眉军知道他很孝顺,于是送他二斗米,一只牛蹄。事见《蒙求下.蔡顺分椹》。

  • 一县繁花

    同“河阳一县花”。唐方干《同萧山陈明府县楼登望》诗:“一县繁花香送雨,五株垂柳绿牵风。”

  • 屯毛不辨

    《汉书.沟洫志》:“河复北决于馆陶,分为屯氏河。”唐颜师古注:“而隋时分析州县,误以为毛氏河,乃置毛州,失之甚矣。”后因以“屯毛不辨”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。清赵翼《廿二史札记.明人说部》:“王锜

  • 伏猎侍郎

    后晋刘昫等撰《旧唐书.颜挺之传》:“(李)林甫引萧炅(音jiǒng)为户部侍郎,尝与挺之同行庆吊,客次有《礼记》,萧炅读之曰:‘蒸尝伏猎’。(按应读“蒸尝伏腊”。)炅早从官,无学术,不识‘伏腊’(伏日

  • 鹤鸣华表

    同“鹤归华表”。唐刘商《归山留别子侄》诗之二:“鹤鸣华表应传语,雁度霜天懒寄书。”

  • 胸有甲兵

    甲兵,铠甲兵器,此处指披坚执锐的士兵。形容胸中富于韬略。原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对崔浩的赞语。崔浩(?-450年),字伯渊,小名桃简,清河(今河北故城)人,少好文学,博览经史,长于天文历学,事奉北魏三世。太

  • 长安不见

    同“长安远”。唐李白《登凤凰台》诗: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