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

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

其人:指了解自己的人。 把书藏在名山里(以防遗失),并传给志同道合的人。语出汉.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仆诚已著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失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!”鲁迅《准风月谈.序的解放》:“一个人做一部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是封建时代的事,早已过去了。”后多引作〔藏之名山,传之同好〕。同好( ㄏㄠˋ hào ):志同道合的人。三国.蜀.诸葛亮《阴符经序》:“故圣人藏诸名山,传之同好,隐之金匮,恐小人窃而弄之。”三国.魏.曹植《与杨德祖书》:“若吾志未果,吾道不行,则将采庶官之实录,辩时俗之得失,定仁义之衷,成一家之言。虽未能藏之于名山,将以传之于同好。”也单引〔藏之名山〕。明.臧懋循《元曲选前集.序》:“因为参伍校订,摘其佳者若干,以甲乙厘成十集,藏之名山,而传之通邑大都,必有赏音如元朗氏者。”清.朱彝尊《重锓〈裘司直诗集〉序》:“身后之名,显者或晦,司直藏之名山者,晦久而明。”鲁迅《呐喊.论睁了眼看》:“做诗不刻木板去藏之名山,却要随时发表,虽然很有流弊,但大概是难以杜绝的罢。”


并列 名山,著名的大山。其人,同道,即推崇自己的著作,能使著作广为流传的人。将著作收藏在著名的大山里,等以后传给同道的人。王国维《宋元戏曲史》12章:“其作剧也,非有~之意也。”△褒义。多指著作极有价值。也作“传之其人”。


【词语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】  成语: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汉语词典: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画

    源见“言为心声”。指书面文字。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六:“心声不足以发其奥,心画不足以形其妙。”【词语心画】   汉语大词典:心画

  • 美如冠玉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陈丞相世家》:“绛侯、灌婴等咸谗陈平曰:‘平虽美丈夫,如冠玉耳,其中未必有也。’”裴骃集解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饰冠以玉,光好外见,中非所有。”原意为陈平虽然和帽子上缀的玉石一样美,但只

  • 王乔

    同“王子乔”。唐郑谷《鹤》诗:“一自王乔放自由,俗人行处懒回头。”【词语王乔】   汉语大词典:王乔

  • 流水落花

    形容残春景象。南唐 李煜《浪淘沙》词: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八回:“那顾肯堂重新和了弦弹起来,弹得一时金戈铁马破空而来,一时流水落花悠然而去。”见“落花流水”。南唐·李煜《浪

  • 泣而出珠

    南海鲛人泣时泪下成珠。汉代郭宪《洞冥记》:相传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,在日南,“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,宿于鲛人之舍,得泪珠,则鲛所泣之珠也。亦曰‘泣珠’。”南朝齐祖冲之《述异记》:“南海中有鲛人室,水居如鱼

  • 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

    三国魏.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百足,亦名马陆,马蚿,虫名。长约寸许,体如圆管,有很多环节和腿足,切断后仍能蠕动不倒。僵:仆,倒。言百足虫虽死仍有腿足支撑而不会倒下。后以

  • 蛮触争

    同“蛮触交争”。清黄遵宪《登巴黎铁塔》诗:“等是蛮 触争,纷纷校得丧。”

  • 仲颖残忍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董卓传》:“董卓字仲颖,陇西临洮人也。”“卓性残忍不仁,遂以严刑胁众,睚眦之隙必报,人不自保。”东汉.董卓字仲颖,他生性残忍,报复心极强,为官施政,常以严刑慑服众庶。唐.卢照邻《咏史四

  • 带经人

    源见“带经锄”。指好学苦读的人。宋曾巩《孔明》诗:“平日将军不三顾,寻常田里带经人。”

  • 谏猎臣

    同“谏猎人”。唐许浑《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》诗:“洞庭烟月如终老,谁是长杨谏猎臣?”【词语谏猎臣】   汉语大词典:谏猎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