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贾谊上书

贾谊上书

汉书.贾谊传赞》:“刘向称‘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,其论甚美,通达国体,虽古之伊、管未能远过也。使时见用,功化必盛。为庸臣所害。甚可悼痛。’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,谊之所陈略施行矣。”

汉初文士贾谊爱国忧时,曾多次上书建议治国大纲,得到汉文帝赞许,并采纳其中一部分。后遂用为向朝廷献策之典。

唐.牟融《寄示平友人》诗:“贾谊上书曾伏阙,仲舒陈策欲匡时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是时,匈奴强,侵边。天下初定,制度疏阔。诸侯王僭儗,地过古制,淮南、济北王皆为逆诛。谊数上疏陈政事,多所欲匡建,其大略曰:‘臣窃惟事势,可为痛哭者一,可为流涕者二,可为长太息者六,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,难遍以疏举……’”

【今译】 汉文帝时,汉家天下草创初定,北方匈奴强盗,屡犯边界,朝廷制度不健全,各诸侯王超过规定,自比天子,扩大地盘,淮南王、济北王都因谋反被杀。贾谊几次上疏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,想有所匡正建树。其中大要是说“臣观察时势,可以为之痛哭的有一,可以为之流涕的有二,可以为之长叹的有六,其它不合理而有害的,就难以遍举了。”疏中主要讲了分封诸侯及对匈奴政策的各种问题,陈述了自己的意见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忧国忧民,内心悲愤; 或指向君王上书陈事。

【典形】 长沙痛哭书、汉庭哭、贾傅书、贾生哭、贾生书、贾谊哭、贾谊上书、太傅涕空挥、痛哭书、贾生泪、贾生垂涕。

【示例】

〔长沙痛哭书〕 清·陈叶筠《寄许子逊》:“偶过燕市悲歌地,曾上长沙痛哭书。”

〔汉庭哭〕 唐·杜甫《建都》:“永负汉庭哭,遥怜湘水魂。”

〔贾傅书〕 明·陈子龙《会葬夏瑗公》:“惊涛不尽鸱夷血,痛哭空留贾傅书。”

〔贾生哭〕 唐·杨炯《广溪峡》:“设险犹可存,当无贾生哭。”

〔贾谊哭〕宋·苏轼《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》:“莫嫌冯唐老,终胜贾谊哭。”

〔贾谊上书〕唐·刘长卿《自夏口至鹦鹉洲》:“贾谊上书忧汉室,长沙谪去古今怜。”

〔太傅涕空挥〕 清·赵执信《饮改之斋中观其近笔》:“策安太傅涕空挥,引罪舍人言屡讼。”

〔痛哭书〕 明 · 陈子龙《都下杂感》:“眼中不见悲歌士,怀里空悬痛哭书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翁醉

    同“山公醉酒”。唐温庭筠《题友人池亭》诗:“山翁醉后如相忆,羽扇清樽我自知。”明冯惟敏《二犯傍妆台.此景亭雨酌》曲:“儿童莫笑山翁醉,曲米能消杜甫愁。”

  • 李园

    源见“千头木奴”。指三国 吴李衡种橘树的宅园。北周庾信《谢赵王赉丝布等启》:“杨池掘荷,李园移树,既欣谷利,弥思青林。”【词语李园】   汉语大词典:李园

  • 含垢藏瑕

    同“纳污藏疾”。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“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”刘孝标注引《嵇康别传》:“康性含垢藏瑕,爱恶不争于怀,喜怒不寄于颜。”见“含垢匿瑕”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未尝见其喜愠之色。”刘孝标注引《嵇康别

  • 含沙蜮

    源见“含沙射影”。泛指害人的毒虫或鬼物。亦借指暗中作祟伺机害人的阴险小人。唐白居易《寄元九》诗:“山无杀草雪,水有含沙蜮。”【词语含沙蜮】   汉语大词典:含沙蜮

  • 芦中士

    同“芦中人”。清归庄《与大鸿书》:“但恐忧能伤人,公等京兆战捷时,芦中士或作泉下人,未可知耳。”

  • 宋鸡谈

    源见“谈鸡”。泛称玄妙之谈。清袁枚《名言》诗:“名言谁与宋鸡谈,海上仙山可筑龛。”

  • 枕肱

    同“枕曲肱”。唐骆宾王《上兖州崔长史启》:“直以容膝一丘,曲阜之瓢遽切;枕肱五亩,成都之壁已穷。”【词语枕肱】   汉语大词典:枕肱

  • 桑中卫女

    源见“桑中”。指恋爱中的少女。南朝 梁江淹《别赋》:“下有芍药之诗,佳人之歌,桑中 卫女,上宫 陈娥。”

  • 北牖羲皇

    同“北窗叟”。宋苏辙《送杜介归扬州》诗:“东都甲第非嫌汝,北牖羲皇自属翁。”

  • 以一奉百

    少数人供奉多数人。意思是生产的人少,消费的人多。《后汉书.王符传》:“今察洛阳,资末业者什于农夫,虚伪游手什于末业。是则一夫耕,百人食之;一妇桑,百人衣之。以一奉百,孰能戒之!”偏正 奉,供养。一个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