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远交近攻

远交近攻

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,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。公元前272年,范雎自魏入秦。次年,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。他说,大王您越过韩、魏领土而攻打强齐,不是好计策。出兵少,对齐国不构成威胁;出兵多了,则为秦国所力不能支。得了土地,秦国又不能占有,反而肥了韩、魏。您不如连结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,所得土地不论多少,都会为秦国所有。现在舍近而攻远,实在是很笨的法子。他的这一建议为秦王所采纳,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秦策》三《范雎至秦》:“雎曰:‘大王越韩、魏而攻强齐,非计也。少出师,则不足以伤齐;多之则害于秦。…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朱熹《答王南卿》:“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,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,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,亦其狡计之过人也。”


并列 结交距离远的国家,攻打邻近的国家。战国时范睢为秦国制定的一种外交策略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则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谬乎?”也用以泛指待人处世的方法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其中有的原是文言余孽,借此先来打击当面的白话和翻译的,就是祖传的‘~’的老法术。”△用于交往方面。


解释交:结交,结盟。攻:进攻,攻占。结交远处的国家,进攻邻近的国家。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。后也用来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。

出处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”

范雎本来是魏国人,他随从须贾出使齐国时,受到齐襄王的赏赐,须贾非常生气,以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。回国后,须贾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事,魏齐将范雎打得半死,扔在厕所里。范雎装死逃出了魏国,化名张禄进入秦国,游说秦昭王。他对秦昭王说:“在对外政策方面,大王不如结交远处的国家、进攻邻近的国家。假如这样,那么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,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。现在不攻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远处的国家,恐怕有点不对头啊。”秦昭王在他的建议下攻占邢丘,使魏国主动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。秦昭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266年),秦昭王拜范雎为自己的宰相。

例句

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常用的外交策略。


【词语远交近攻】  成语:远交近攻汉语词典:远交近攻

猜你喜欢

  • 炊粱跨卫

    清.钮琇《觚腾.蒋山佣》:“(顾炎武)常言:‘生平最憎者舟舆,而炊粱跨卫,乃此身安处也。”“炊粱”:用高粱做饭。“卫”:驴的别称。顾炎武生活俭朴,常以高粱米饭为食,外出则以骑驴代步。后用“炊粱跨卫”为

  • 萤囊

    源见“囊萤照读”。形容勤学苦读。清沈曰霖《晋人麈.诗话》:“萤囊频替火,雪案惯堆花。”【词语萤囊】   汉语大词典:萤囊

  • 纶命

    源见“纶綍”。指皇帝的诏命。宋杜安世《玉楼春》词:“纶命忽从天上至,便绾兵权辞漕计。”元王恽《玉堂嘉话》一:“宜司纶命,以赞皇猷。”【词语纶命】   汉语大词典:纶命

  • 陈宝雄

    《史记.秦本纪》:“〔文公〕十九年,得陈宝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按:《汉书.郊祀志》云:‘文公获若石云,于陈仓北阪城祠之,其神来,若雄雉,其声殷殷云,野鸡夜鸣,以一牢祠之,号曰陈宝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《括地

  • 西子颦

    源见“东施效颦”。指极美的姿态。宋吴潜《满江红.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》词:“西子颦收初雨后,太真浴罢微暄里。”

  • 盐梅

    《尚书.商书.说命下》:“王曰:‘来汝说……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’”旧题汉.孔安国传:“盐咸梅醋,羹需卤醋以和之。”上古时人,茹毛饮血,不知烹调,故善以盐梅(酸味)调味的人被视为圣人。殷高宗武丁把宰相

  • 邯郸入梦

    源见“黄粱梦”。喻沉迷于虚幻的人生富贵。清袁枚《出山词》之二:“重看傀儡登场日,又到邯郸入梦时。”

  • 放枭囚凤

    《后汉书.刘陶传》:“(刘陶因上疏弹劾宦官祸国,反被诬“通贼”,冤死狱中)时司徒东海陈耽,亦以非罪与陶俱死。耽以忠正称,历位三司(三司,即三公,东汉时太尉、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)。光和五年(公和,汉灵帝

  • 枇把门巷

    唐代王建(一说胡曾)《寄蜀中薛涛校书》诗:“万里桥边女校书,枇杷花下闭门居。扫眉才子知多少?管领春风总不如。”薛涛:唐代蜀中名妓,能诗,人称女校书。后因称名妓所居为“枇杷门巷”;对妓女雅称为女校书。万

  • 庭戏莱衣

    源见“老莱娱亲”。谓家有孝子孝敬双亲。宋无名氏《水调歌.寿史相》词:“庭戏莱衣双桂,砌列谢兰无数,廓庙会风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