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郢书燕说

郢书燕说

比喻以讹传讹,亦喻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楚国郢都有人给燕国相国写信,因为时值晚上,灯光不亮,就对拿蜡烛的人说,举蜡烛。嘴里说着,无意中连“举烛”二字也写到信上。燕相国读后十分高兴。他说,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。所谓崇尚光明,就是要选贤任能。因而将这些话告诉了燕王。燕王很高兴,下令在全国推行,果然将燕国治理好了。韩非子认为,虽说是国家赖此而治,但这并不是郢人写信时的原意。现在的学者研究先贤著作,使用的就是郢书燕说式的方法啊!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’。而误书‘举烛’。举烛,非书意也,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悦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学者,多似此类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杨慎《升庵诗话》:“子美诗句(汝与东山李白好),正因其自号而称之耳。流俗不知妄改。近世作《大明一统志》,遂以李白入山东人物类,而引杜诗为证,近于郢书燕说矣。”


主谓 郢,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;燕,古国名,这里指燕相。郢地人信中的误写,燕国人却为之作了解释。指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语出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。’而误书‘举烛’。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悦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学者,多似此类。”清·王琦《〈李太白全集〉序》:“自会征经引史,亦不无~之误,或失作者命意修辞之旨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比喻,对前人或他人著作的曲解。→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望文生义 象文生义 以讹传讹 ↔丝毫不爽


【典源】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 (wei) 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。’云而过书‘举烛’,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受书而说之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,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说(悦)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。”

【今译】 楚国有人夜晚给燕国的相国写信,因烛火不明,他对拿烛的人说:“举烛。”因而在信上误写“举烛”二字。燕相得信后恍然有所悟,解释说:“举烛,即言追求开明,政治追求开明,即要选贤任能。”燕相将此意报告燕王,燕王大喜, 并按燕相的建议去做, 于是国家大治。燕国虽然大治,但这并非书信本意。现在治学的人,许多也与此相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

【典形】 举烛、燕君书误、燕说、燕郢、郢书。

【示例】

〔举烛〕 清·黄遵宪《杂感》:“多岐道益忘,举烛乃笔误。”

〔燕君书误〕 北周·庾信《对烛赋》:“楚人缨脱尽,燕君书误多。”

〔燕说〕宋·黄庭坚《奉和文潜赠无咎》之二:“谈经用燕说,束弃诸儒传。”

〔燕郢〕 宋·韩希孟《书衣帛诗》:“不意风马牛,复及此燕郢。”

〔郢书〕 清·黄遵宪《杂感》:“燕相说郢书,越人戴章甫。”


【词语郢书燕说】  成语:郢书燕说汉语词典:郢书燕说

猜你喜欢

  • 汗马功劳

    同“汗马之劳”。元无名氏《赚蒯通》四折:“只因汗马功劳大,封做平阳万户侯。”见“汗马之劳②”。《官场现形记》12回:“就是营、哨各官,也都是当时立过~。”解释汗马:战马奔走而出汗。原指征战的劳苦,亦指

  • 伤弓之鸟

    源见“空弦落雁”。受过箭伤的鸟。比喻经过祸患、心有余悸的人。《晋书.苻生载记》:“伤弓之鸟,落于虚发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.碾玉观音》:“伤弓之鸟不敢揽事,且低着头,只顾走。”偏正 指受过箭伤的鸟。比喻经

  • 饮鳖

    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郑县人卜子妻之市,买鳖以归,过颍水,以为渴也,因纵而饮之,遂亡其鳖。”后因以“饮鳖”谓愚昧无知而坏事。唐黄滔《谢试官启》:“徒以献豕辞辽,赍花躬魏,税驾而旋同饮鳖,操弧而果异

  • 二俊彩

    参见:入洛

  • 负戴

    汉刘向《列女传.楚接舆妻》载:接舆躬耕以为食,楚王派使者持重金、具车马往聘迎之。其妻曰:“义士非礼不动,不为贫而易操,不为贱而改行。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,亲织以为衣,食饱衣暖,据义而动,其乐亦自足矣。若

  • 温其如玉

    见〔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〕。

  • 市骏骨

    源见“千金市骨”。形容求贤的迫切与真诚。唐杜甫《昔游》诗:“有能市骏骨,莫恨少龙媒。”

  • 忘机

    泯除心机。机:心机。旧指淡泊无为,安宁清静的心境。李白《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》诗:“我醉君复乐,陶然共忘机。”【词语忘机】   汉语大词典:忘机

  • 荆棘铜驼

    《晋书.索靖传》:“靖有先识远量,知天下将乱,指洛阳宫门铜驼,叹曰:‘会见汝在荆棘中耳。’”按,汉铸铜驼两座,置洛阳宫门外。后以“荆棘铜驼”慨叹山河残破,世乱荒凉。宋陆游《醉题》诗:“只愁又踏河关路,

  • 枯辙

    同“涸辙”。宋沈辽《和张宝臣即元韵》:“枯辙不能活鲿鯋,骐骥垂耳伏盐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