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鸿飞冥冥

鸿飞冥冥

扬雄《法言.问明》:“治则见,乱则隐。鸿飞冥冥,弋人何慕焉?”李轨注:“君子潜神重玄之域,世网不能制御之。”后因以“鸿飞冥冥”指有道之人遁隐。宋王应麟困学纪闻.考史二》:“庞萌为人逊顺,而光武以托孤期之,不惟失于知人,其惑于佞甚矣,子陵所以鸿飞冥冥也。”亦泛指远避祸害,逃之夭夭。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五部分十五:“而正凶帮凶则鸿飞冥冥,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。”


主谓 鸿雁飞向高远的天际。比喻隐士远走高飞脱身隐迹。汉·扬雄《法言·问明》:“治则见,乱则隐。~,弋人何慕焉?”明·徐渭《四老图赞》:“或以为商颜采芝之辈,~矣,而胡为乎浅水平山?”后也指肇祸者逃之夭夭。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5部15:“而正凶帮凶则~,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。”△多用于指脱身而走。→远走高飞 ↔天网恢恢。 也作“飞鸿冥冥”。


【典源】 汉·扬雄《法言·问明》:“或问君子,在治,曰:‘若凤。’在乱,曰:‘若凤。’或人不谕,曰:‘未之思矣。’曰:‘治则见,乱则隐。鸿飞冥冥,弋人何篡焉。”

【今译】 有人问君子在治世如何,答道:“像凤凰。”又问在乱世如何,答道:“像凤凰。”问的人不明白,又解释道:“治世则出现,乱世则隐去。鸿雁高飞远去,猎人又怎么射得到呢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志向高远; 或形容远祸避害。

【典形】 避弋、高鸿、高鸿避弋、歌鸿冥、鸿避弋、鸿飞冥冥、冥鸿、弋慕鸿、弋人空慕、鸿惊避戈、冥鸿云外,弋者何慕。【示例】

〔避弋〕 宋·苏轼《次韵程正辅》:“孤鸿方避弋,老骥犹在坰。”

〔高鸿〕 宋·苏轼《和刘道原寄张师民》:“腐鼠何劳吓,高鸿本自冥。”

〔高鸿避弋〕 宋·杨亿《因人话建溪旧居》:“经年已结南枝恋,更羡高鸿避弋飞。”

〔歌鸿冥〕 宋·梅尧臣《次韵答黄介夫》:“彼勿叹凤衰,此正歌鸿冥。”

〔鸿避弋〕 清·唐孙华《敬题先师朱昭芑先生遗像》:“但看鸿避弋,谁想凤仪庭。”

〔鸿飞冥冥〕 宋·范成大《范老前岁相别》:“鸿飞冥冥鸥浩荡,安得置之鸡鹜间?”

〔冥鸿〕 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时之不来也,为雾豹为冥鸿,寂兮寥兮,奉身而退。”

〔弋慕鸿〕 宋·苏辙《次前韵观试进士》:“文缛山藏豹,飞高弋慕鸿。”

〔弋人空慕〕 明·高启 《沁园春》:“须高举,教弋人空慕,云海茫然。”


【词语鸿飞冥冥】  成语:鸿飞冥冥汉语词典:鸿飞冥冥

猜你喜欢

  • 鲈鱼脍

    源见“莼羹鲈脍”。表示思乡欲归。唐王维《送从弟蕃游淮南》诗:“归来见天子,拜爵赐黄金;忽思鲈鱼脍,复有沧洲心。”【词语鲈鱼脍】   汉语大词典:鲈鱼脍

  • 陈恒弑君

    《春秋.哀公十四年》:“齐人弑其君壬(齐简公)于舒州。”按,齐君无道,大臣陈恒出于被迫将其弑除,因此《春秋》只书“齐人”;但《左传》则书“齐陈恒弑其君”。后因以“陈恒弑君”为代人受过之典。清孔尚任《桃

  • 五丁开山

    同“五丁开道”。郭沫若《蜀道奇》诗:“五丁开山事乌有,其说虽墨竟可朱。”

  • 緜緜瓜瓞

    緜緜:连緜不绝。一作“绵绵”。瓞( ㄉㄧㄝˊ dié ):小瓜。 大瓜小瓜接连不断。 比喻种族兴旺。语出《诗.大雅.緜》:“緜緜瓜瓞,民之初生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者曰瓜,小者曰瓞。”唐.刘知几《史

  • 河不出图

    《易.系辞》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曰:‘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。’”“河图”为祥瑞之兆。相传每当圣世黄河则出现河图。因以“河不出图”比喻时值乱世。汉.袁著《诣阙上书

  • 高枕熟黄粱

    源见“黄粱梦”。指美梦。喻闲适遂意。宋洪适《望江南.再作》词:“谁肯甘心迷簿领,不如袖手傲家乡,高枕熟黄粱。”

  • 掌珠

    同“掌上明珠”。南朝 梁江淹《伤爱子赋》:“曾悯怜之惨凄,痛掌珠之爱子。”唐白居易《哭崔儿》诗:“掌珠一颗儿三岁,鬓发千茎父六旬。”【词语掌珠】   汉语大词典:掌珠

  • 向长安笑

    同“向西笑”。清尤侗《别长安》诗:“出门莫向长安笑,曾在长安望故乡。”

  • 于公高门

    于公,西汉大臣于定国的父亲。于公任县狱吏、郡决曹,因审案公正,经他审判的犯人都心服口服。郡中为他设立生祠,称作于公祠。于公住处的里巷大门坏了,当地居民商议进行修复。于公说:“应把里巷大门修造得高大一些

  • 东阿赋豆萁

    源见“七步成诗”。指三国 魏曹植赋《七步诗》。喻骨肉相残。东阿,曹植封东阿王,故称。元岑安卿《百雁图》诗:“东阿赋豆萁,才高终摈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