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龙伯钓鳌

龙伯钓鳌

列子.汤问》:“〔勃海之东有五山〕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,常随潮波上下往还,不得暂峙焉。仙圣毒之,诉之于帝。帝恐流于西极,失群圣之居,乃命愚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,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,五山始峙。而龙伯之国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鳌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于是岱舆、员峤二山流于北极,沈于大海。”后以“龙伯钓鳌”指此传说,并喻超凡豪迈的行动举止。唐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龙伯钓其灵鳌,任公获其巨鱼。”清 丘逢甲《送谢四之桃源》诗之二:“龙伯钓鳌后,三山今无存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,有大壑焉,实惟无底之谷,其下无底,名曰归墟。八紘九野之水,天汉之流,莫不注之,而无增无减焉。其中有五山焉: 一曰岱舆,二曰员峤,三曰方壶,四曰瀛洲,五曰蓬莱。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,其顶平处九千里。……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,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,不可数焉。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,常随潮波上下往还,不得蹔(zan) 峙焉。仙圣毒之,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,失群仙圣之居,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。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。五山始峙而不动。而龙伯之国有大人, 举足不盈数步而鱀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鳌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于是岱舆、员峤二山流于北极,沉于大海,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。”

【今译】 传说渤海东边不知有几亿万里,有一条巨壑,是无底的深渊,名叫归墟。天下八方的水,都归向那里,但也看不出增减来。其中有五座山,名为岱舆、员峤、方壶、瀛洲、蓬莱。山的周围有三万里,山顶平处有九千里。上面所住的都是仙人,难以数计,彼此之间飞行往来。这五座山下面并不与海底相连,而是随波飘荡,仙人们很发愁,报告了天帝。天帝怕仙山流到西极去,使群仙丧失了居所,于是命海神禺强派十五只巨鳌去负载仙山,分为三班,六万年一换,五座仙山才平稳了。龙伯之国有巨人,几步就走到了五山之处,一钓就钓走了六只鳌,背走回国了。结果岱舆、员峤二山流到了北极,沉没了,仙人们只好纷纷迁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气概非凡,抱负宏大; 也用以形容海上景观。

【典形】 鳌钓、长竿钓巨鳌、掣六鳌、钓鳌、钓连鳌、负鳌、巨鳌、连六鳌、灵鳌、龙伯钓、龙伯钓鳌、一钓十五鳌、鳌随钩、金鳌背尚浮、三岛钓鳌、龙伯钩、巨鳌钓、天涯钓。

【示例】

〔鳌钓〕 唐·元稹《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》:“鳌钓气方壮,鹘拳心颇尊。”

〔长竿钓巨鳌〕 清·陈梦雷《登屴则峰》:“东南战气何年息,我欲长竿钓巨鳌。”

〔掣六鳌〕 明·冯惟敏《点绛唇·改官谢恩》:“俺也曾手把丝纶掣六鳌,渔樵、气韵高。”

〔钓鳌〕 唐·王贞白 《游仙》:“悔与神仙别,思归梦钓鳌。”

〔负鳌〕 唐·骆宾王《钓矶应诘文》:“蹲会稽而沈犗者,鲍肆之徒也;踞沧海而负鳌者,渔父之事也。”

〔巨鳌〕 清·黄景仁《满庭芳》:“道巨鳌钓去,海欲西流。正拟乘风归也,奈三山,破碎难留。”

〔连六鳌〕 宋·苏轼《曹既见和复次韵》:“偶然连六鳌,便谓此手妙。”

〔灵鳌〕 三国·曹植《远游篇》:“灵鳌戴方丈,神岳俨嵯峨。”

〔六鳌〕 唐·李白 《登高丘而望远海》:“六鳌骨已霜,三山流安在?”

〔龙伯钓〕 清·沈曾植 《简黄公度》:“昨夜偶垂龙伯钓,后书终复雁门踦。”

〔龙伯钓鳌〕 唐·李白 《大猎赋》:“龙伯钓其灵鳌,任公获其巨鱼。”

〔一钓十五鳌〕 清·黄尊宪《感事》之三:“忽然大陆出平地,一钓手得十五鳌。”


【词语龙伯钓鳌】  成语:龙伯钓鳌汉语词典:龙伯钓鳌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斋

    排除一切思虑和欲望,保持心境的清净纯一。《庄子.人间世》:“若一志,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。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,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。”宋代苏轼《泛舟城南会者

  • 副车惊博浪

    同“击副车”。宋钱惟演《始皇》诗:“已觉副车惊博浪,更携连弩望蓬壶。”

  • 笑拍洪崖

    源见“拍洪崖肩”。指寻仙慕道。元张养浩《登泰山》诗:“笑拍洪崖咏新作,满空笙鹤下高寒。”

  • 分桃断袖

    源见“分桃”、“断袖癖”。指宠幸男色。清钮琇《觚賸.姜郎》:“时有十八公,风流荣达,心倾于绣。婉转致之门下,分桃断袖,莫逾其宠。”【词语分桃断袖】  成语:分桃断袖汉语大词典:分桃断袖

  • 芒屩易米

    《太平广记》卷二〇二《朱桃椎》:“朱桃椎,蜀人也。澹泊无为,隐居不仕,披裘带索,沈浮人间。……织芒屐,置之於路。见者皆曰:朱居士之屩也。为鬻取米。置之本处,桃椎至夕取之,终不见人。”唐.蜀人朱桃椎,为

  • 悲东门

    源见“叹黄犬”。指为官遭祸,抽身悔迟。三国 魏阮籍《咏怀诗》之十七:“李公悲东门,苏子狭三河。”【词语悲东门】   汉语大词典:悲东门

  • 过眼云烟

    同“过眼烟云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:“尽道是用不尽的金银,享不完的福禄了。谁知过眼云烟,容易消歇。”偏正 如同烟云在眼前掠过一般。比喻身外之物或很快就消失的事物。语本宋·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譬之烟

  • 浮家五湖

    源见“范蠡扁舟”。谓携家退隐江湖。宋杨无咎《甘草子》词:“倚枕试寻曾游处,记历历、风光堪数。谁与浮家五湖去,尽醉眠秋雨。”

  • 向平婚

    同“向平婚嫁”。明何景明《东昌公哀词》之三:“向平婚未毕,卓宰宦初成。”

  • 牛腰卷

    唐李白《醉后赠王历阳》诗:“书秃千兔笔,诗裁两牛腰。”王琦注:“言其卷大如牛腰也。”后因以“牛腰卷”喻诗文数量之多。清赵翼《题程前川三百首梅花诗本》诗:“由来诗人争大名,必创奇观世无偶。叩门示我牛腰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