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万佛堂石窟

万佛堂石窟

在今辽宁义县西北十八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:万佛堂在“(义州)城西十五里。有山俯瞰凌河。魏景明间,好事者于南岩石佛像,大小无数,故名”。分东、西两区,西区共九窟,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499)。分上、下两层,下层为六大窟,上层为三小窟,下层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。第5窟内有《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》。东区共七窟,是韩贞等七十四人于北魏景明三年(502)凿成。在第5窟的门楣上刻有《韩贞造像题记》。东区山顶上有一圆形小塔,为明成化十年(1474)都督佥事王锴所建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在辽宁省义县西北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。石窟分东西两区。西区共9窟,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。分上下两层,下层为六大窟,上层为三小窟,下层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。第五窟内有《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》。东区共7窟,是韩贞等74人于北魏景明三年(502年)凿成的私窟。在第五窟的门楣上刻有《韩贞造像题记》,明代思想家贺钦有“峭壁镵成万佛身,招提开创几千春”的诗句颂之。东区山顶上有一圆形小塔,为明成化十年(1474年)都督佥事王锴所建。塔南有石刻《塔铭》,记建塔之经过。现石窟内的造像风化严重,但在中国石窟艺术中,仍有一定的地位。遗留的碑刻、题记和塔铭,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。元景碑的书法,堪与龙门始平公诸碑志媲美,近人梁启超评为“天骨开张,光芒闪溢”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万佛堂石窟


猜你喜欢

  • 岱宗

    即泰山。在今山东泰安市北。古以为诸山所宗,故称 “岱宗”。《尚书· 舜典》 说: 帝舜“东巡狩,至于岱宗”。《史记· 五帝本纪》 说,黄帝曾登 “岱宗”。即此。《封禅书》: “岱宗,泰山也。”即泰山。

  • 临南县

    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由临县南部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三交镇 (今山西临县南三交镇)。1946年撤销,并入临县。旧县名。晋绥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山西省临县南部析置。以位县南得名,治三交(今临县三交镇

  • 重迦罗

    即戎牙路。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。一说即今印尼松巴哇岛东部之散加尔港。元汪大渊 《岛夷志略》 有专条记述。明张燮《东西洋考》 “西洋针路” 条有重迦罗。

  • 兰溪县

    ①唐武德四年(621)改浠水县置,属蕲州。治所即今湖北浠水县。天宝元年(742)改名蕲水县。②唐咸亨五年(674)分金华县置,属婺州。治所在今浙江兰溪市。以兰溪为名。元属婺州路,元贞元年(1295)改

  • 虞山

    ①一名吴山。中条山支脉。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南,跨夏县、平陆界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沙涧水“北出虞山,东南径傅岩”。②又名海隅山、海禺山、海虞山、海巫山、乌目山。在今江苏常熟市 (虞山镇) 西北。《越绝书

  • 灵藏

    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。《明史·西域传》:“赞善王者,灵藏僧也。”

  • 玄菟郡

    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)置,治所在沃沮县(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)。始元五年(前82)移治高句骊县(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兴京老城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朝鲜狼林山、清川江以西,辽宁宽甸、清原二满族自治县以东,北

  • 时蓬州

    唐开元十七年(729)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、汉源等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

  • 马祖岩

    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马祖岩“在安仁县(治今锦江镇)南六十里。四面壁立, 仰观有隙如线。上有瀑泉飞下十余丈,岩间禅舍极幽邃。相传马祖道一于此卓锡”。

  • 故步镇

    北宋废霍山县置,属六安县。即今安徽霍山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