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岔儿堡
明置,属懿路千户所。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南三岔子。《清太祖实录》:后金天命三年(1617)五月,努尔哈赤“统兵征明,克抚安堡、花豹冲、三岔儿堡”。即此。
明置,属懿路千户所。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南三岔子。《清太祖实录》:后金天命三年(1617)五月,努尔哈赤“统兵征明,克抚安堡、花豹冲、三岔儿堡”。即此。
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七十里海滨。《清一统志·兴化府》:大蚶山,“山势崒嵂,有蚶田百顷。十里之内,水草皆香”。
即今山东文登市西侯家镇。清光绪 《文登县志》 卷3 《坊市》: 城西四十里曰葛家集。
即今湖北秭归县(剪刀峪)东北茅坪镇。《通典·州郡十三》 归州秭归县:“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。吴置以备蜀,居三峡要冲,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。”(1)古镇名。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南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年)
①即上京。京都的通称。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:“实用西迁,作我上都。”②对陪都而言,称首都为上都。北齐以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为下都,称京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)为上都。唐宝应元年(762)以
①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微子镇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上党郡壶关县有微子城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潞城县: “微子城在县东北十五里。纣都朝歌,潞在畿内,微子盖食采于此也。”②在今山东聊城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5
一名文殊院。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中台灵鹫峰顶。唐释法云建。《清一统志·代州》:文殊寺“相传寺成时,文殊现金像,塑工安生肖之,名曰真容院。明易今名”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重修,乾隆二十五年(1760
1933年11月由中华共和国 (福建人民政府) 置,省会在福州市 (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福清、平潭、永泰、闽清、古田、屏南、寿宁等县市以北、以东地。1934年1月废。
又称纳曲卡、那曲卡、那曲宗。即今西藏那曲县。
即今广东阳东县南雅韶镇之北津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北津砦“在县南北津山上。旧有望海亭。万历四年奏置北津水砦,十四年城之,以防海寇。《海防考》:海陵山西南戙船澳,旧为御倭要地, 水师巡哨, 皆
唐置,在今山西大宁县西四十五里黄河东岸马头关村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山西省大宁县西、黄河东岸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隰州大宁县西有马斗关,即此。明洪武初设为官渡。后置有巡检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