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岔镇

三岔镇

在今甘肃天水市东渭水南岸。《清一统志·秦州二》:三岔镇“有州判驻此,兼设把总”。


(1)在山西省五寨县北部。面积179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,人口2000。因位处三路之冲,故名。明筑三岔堡。1949年属五寨县三区,1956年设三岔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置镇。2001年刘家圪台乡并入。产谷子、糜子、马铃薯、莜麦、大豆、胡麻。有制砖、铁木加工等厂。公路通保德、神池、河曲、忻州等地,是通往晋、陕、内蒙古三省区的交通枢纽。庄旧铁路经此。古迹有清木牌楼。(2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东部、龙江南岸。面积121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,94%壮族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街,人口3100,壮、汉杂居。因地处宜州、柳城、柳江三市县交界而得名。1950年为宜山县三区。1958年设三岔公社,1962年改区,1966年复公社,1984年置镇。产稻、玉米、大豆、花生、生姜、甘蔗、柑橙等。有综合化工、农机、炼油、电机、明胶、水泥等厂。有农贸集市。镇东设有黔桂铁路三岔站,有支线通罗城。公路通庆远、罗城、忻城等地。(3)在四川省简阳市境西部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,人口5000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建场于三溪汇合处坝地,故名。1949年为三岔乡,1958年改建国公社。1975年移今址新建。1984年改建国乡,1985年置三岔镇。1992年三岔湖、兴隆场二乡并入。主产棉花、油菜籽、柑橘等。有粮油加工、农机、砖瓦、纤维板等业。主街为现代建筑,为旅游集镇。通公路。三岔湖为省内著名的旅游地。(4)在贵州省遵义县中部偏南。面积119.2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街,人口4000。原名镇远场,因三条小河在此汇流,改今名。1932年置仁寿、庆远二镇。1941年后置仁寿、肇兴、三岔等乡。1950年后经多次分合,1992年以三岔、水源、肇兴、仁寿四乡合并置三岔镇。产稻、玉米、油菜籽、烤烟等。有粮食加工、农具修理、硫黄、印刷等厂矿。是县内重要粮油产区。公路通贵崇公路。(5)在陕西省凤县南部。面积235平方千米。人口 6100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,人口730。以地处故道、连云、陈仓栈道岔口得名。元置三岔站,明改三岔驿,后简今名。1949年设三岔乡,1961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7年置镇。主产玉米、小麦,盛产木耳、蜂蜜、生漆、花椒、苹果。境内铅锌矿储量丰富,有采矿和铅、锌选矿业。有公路西接316国道。(6)在甘肃省镇原县西北部,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。面积240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湾村,人口 1430。因地处米家川河、白家川河汇入蒲河源头处,故称三岔。1958年撤三岔区设三岔乡,同年改公社。1983年复乡,1985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油菜籽等。特产黄花菜、花椒。有果品厂。为县西农贸集市。镇三、宜兰公路经此。(7)在甘肃省漳县北部、漳河两岸。面积123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三岔,人口2570。镇区位于烟坡沟、郗家沟、杂寸沟三岔口处,故名。明设三岔驿,1912年改名三岔镇。1949年改设区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改乡,2000年复置镇。产小麦、胡麻、中药材等。主产粮食。是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殪陇、殪文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广济寺

    ①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东口。原为金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。明天顺元年(1457)重建,改名弘慈广济寺。简称广济寺。此后曾多次扩建。1934年1月火灾,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,次年重建。主要有山门、

  • 鹿苑县

    唐武德元年 (618) 分高陵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。贞观元年 (627) 省入高陵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。属雍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
  • 故道

    ①县名。秦置,属陇西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㪚关东南。 汉属武都郡。 晋永嘉后废。②古道路名。亦名陈仓道。自陈仓 (今陕西宝鸡市东) 西南行出散关,沿故道水 (今嘉陵江上游) 谷道至

  • 东海千户所

    亦作东海中千户所。明洪武中置,属中军都督府。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。清康熙十七年(1678)废。

  • 梨园寨

    即今陕西淳化县治。本汉梨园,后为寨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乾宁二年 (895),“遣李存信、李存审会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,擒其将王令陶等,献于行在”。后改为梨园镇。即今陕西省淳化县。《资治通鉴》

  • 兴泰宫

    唐置,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二十二里赵保乡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河南郡寿安县:“西南四十里万安山有兴泰宫。长安四年置,并析置兴泰县。”武周长安三年(703年)始建。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南万安山。

  • 小部川县

    唐贞观四年(630)置,属羁縻西怀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。八年(634)属羁縻远州。后废。

  • 大任河

    即今陕西镇安县南达仁河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“洵水”条下:“大任河在县南一百里,下流皆入洵河。”

  • 干远州

    元置,治所即今云南镇远县。明建文四年(1402)改名镇原州。

  • 柘林县

    北周改柘林郡置,属升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废入湖阳县。古县名。北周改柘林郡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。属升平郡。隋大业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