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一
即翟柤。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。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虽北者且一、不著何,其所以亡于燕、代、胡、貊之间者,亦以攻战也。”《墨子閒诂》:“衍‘一’字。‘且’疑‘柤’之借字。”吴毓江《墨子校注》:“且一即且略。一与略, 皆声助之辞。夷狄之言,不甚谛也。在汉为且如县,属代郡。”
即翟柤。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。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虽北者且一、不著何,其所以亡于燕、代、胡、貊之间者,亦以攻战也。”《墨子閒诂》:“衍‘一’字。‘且’疑‘柤’之借字。”吴毓江《墨子校注》:“且一即且略。一与略, 皆声助之辞。夷狄之言,不甚谛也。在汉为且如县,属代郡。”
又名历山。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千佛山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 (历) 城,南对山,山上有舜祠,山下有大穴,谓之舜井,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,《书》 舜耕历山亦云在此。”(1)在安徽省淮南市南部和长丰县交界处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六门礁东南约6海里。为一环礁。退潮时露出。中国渔民向称恶落门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康华里礁。1947年改名南华礁。
①金睿宗陵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十五里大房山。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东峰之下。为明十三陵之一。在长陵东北一里余。为明宣宗朱瞻基之陵。③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之陵。在今河北遵化市西七十里清东陵中孝陵之东。
亦名达威。在今四川色达县。民国《道孚县图志》:“色达一名色他,分上中下三色达。……(宣统三年)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,改为色威县,适逢鼎革,未果。”
即今山东昌邑市南饮马镇。1945—1956年为昌南县治。
在今浙江衢州市北衢江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西安县: 浮石潭 “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。有石高丈余,水大至亦不没。潭下有帝王滩,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,尝驻跸焉,士民荣之,因以为号”。1968年于此建成
①东汉本初元年(146)改乐安国置,治所在高菀县(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)。西晋初改为乐安国,元康中复为郡。南朝宋移治千乘县(今山东广饶县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广饶、高青、寿光等县市地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南朝
明洪武二十八年 (1395) 置,属广西都司。治所即今广西南丹县。正统七年 (1512) 徙卫治宾州东 (今宾阳县东北)。万历八年 (1580) 迁治今上林县东北三里镇。后废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
一称三汊城。在今山东陵县东南。《旧唐书·李师古传》载:唐贞元初,淄青帅李纳“于德州南跨河而城以守之,谓之三汊,交田绪以通魏博路”。八年(792),纳卒,子师古袭位,成德帅王武俊引兵将取此城及蛤7
唐开元以前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