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吾山
在今陕西志丹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保安县:九吾山在“县西五十里。上有湫,岁旱不竭”。
在今陕西志丹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保安县:九吾山在“县西五十里。上有湫,岁旱不竭”。
在今安徽歙县东南三里练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歙县: 渔梁 “府南三里有石梁。旧以扬之水及黄山诸水,凡四溪会流城西,陡泻而下,无复停蓄,故为津梁,以缓水势。宋绍兴中废,嘉定中复修,凿山取石,为永
在今河南遂平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遂平县:石洋河“源出黑龙潭, 东流入汝水。明朝天启中,县令胡三省于县东七里疏石洋河,南入沙河,引水周灌,谓之新河,俗呼为玉带水”。
即河桥。西晋泰始十年 (274) 杜预建造于富平津,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。为黄河南北交通要道之一。北魏、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、桥南及河中洲上,为洛阳外围戍守重地。唐代通称河阳桥。《唐六典》: 天
亦作沙马营。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南额济纳郭勒东岸。清齐召南《水道提纲》卷5:山丹水“又东北至毛母西,折东北流经双城西,又东北流经平所驿、沙马营”。
①西周畿内封国。在今陕西兰田县南。遗物有《弭伯簋》、《弭叔簋》 等。郭沫若 《弭叔簋及訇簋考释》: “弭叔又称师察或弭伯师察,可知察其名,师其官,伯其爵,弭其封邑。”②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新密市境。《左
①战国魏置,后属秦。治所在安邑县 (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、霍山以南地区。东晋义熙十四年 (418) 移治蒲坂县 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,辖境缩小到今山西西南部汾河下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置循州安抚司,十六年改循州路,属江西行省。治所在龙川县 (今广东龙川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龙川、和平、兴宁、五华、连平等市县地。二十三年 (1286) 复改为循州。元至元
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崞县:“县南有扬武河,源出县西五十里太子岩,东流入于滹沱。”
在今江苏仪征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仪真县:“北山塘在县北濠外一里。其相接者为茆家山塘,北面依山,东西引流入濠, 旧时潜为水柜以遏敌。”
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。《三国志·吴书 ·吴主传》: 赤乌十三年 (250),孙权 “遣军十万,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8真州:瓦梁堰 “即滁塘也。……群山回环,东南相望,底若大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