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龙洞
在今四川巫溪县西。清道光 《夔州府志》卷6: 乾龙洞 “在县西一百里。两洞上下错列,高十余丈。上洞内极宽敞,可容数百人,一孔自天而下,明澈洞内。自洞中小穴持火而入,行二三里,洞穴错出,不敢复进。下洞狭而长。水从洞出,溉田数百亩。嘉庆三四年间,(白莲) 教滋扰,土人避居洞内。知县钟莲于此设粮台。下洞即屯粮之所”。
在今四川巫溪县西。清道光 《夔州府志》卷6: 乾龙洞 “在县西一百里。两洞上下错列,高十余丈。上洞内极宽敞,可容数百人,一孔自天而下,明澈洞内。自洞中小穴持火而入,行二三里,洞穴错出,不敢复进。下洞狭而长。水从洞出,溉田数百亩。嘉庆三四年间,(白莲) 教滋扰,土人避居洞内。知县钟莲于此设粮台。下洞即屯粮之所”。
东汉改广戚侯国为县,属彭城国。治所即今山东微山县(夏镇)。三国时属沛国。西晋仍属彭城国。东晋废。古县名。东汉置,治今江苏省沛县东。东晋废(一说南朝宋废)。
在今江苏徐州市西南。唐时邮传所经,亦为迎饯之地。以古大彭国为名。《新唐书·崔彦曾传》:咸通九年(868)庞勋作乱,“囚彦曾大彭馆……勋乃杀彦曾于寝”。
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南锡尔河东岸。《明史·西域传》:沙鹿海牙“西去撒马儿罕五百余里。城居小冈上,西北临河。……永乐间,李达、陈诚使其地,其酋即遣使奉贡”。
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筠连州置,属叙州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卷15: 筠连县 “四山皆竹,一色相连,因谓之筠连”。十年 (1377) 废入高县,十三年 (1380) 复
宋置羁縻黄平府,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四十里旧州镇。元属播州安抚司。明洪武七年(1374) 改为黄平安抚司。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置,治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旧州。属播州军民安抚司。明洪武七年(13
亦名侯甲水、护甲水。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百里。西北流径祁县南,折而西南流至平遥县西南入汾水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侯甲水 “发源祁县胡甲山,……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,……又西北入邬陂,而归于汾流矣”。
①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河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广汉县有“沈水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:建武十一年(35),岑彭伐公孙述,“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,大破之”。②即潏水。今陕西泬水。古水名。(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棣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东南蒲城乡。大业初属渤海郡。唐贞观六年 (632) 废。七年 (633) 复置,属棣州。五代周显德中属滨州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(1012)省。金
即古武列水。在今河北承德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二》: 热河 “在府东,……三源合而西南流,径黄土坎行宫及钓鱼台行宫之东,又西南流环避暑山庄之东。行宫内有温泉,流出注之,始名热河。南流折而东,复折而南
在今湖南湘乡市南涟水上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: 碧庐 “宋董南美所居。自号碧庐居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