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迷河
今吉林德惠县东、九台市西之饮马河。《明史·冯胜传》:洪武二十年(1387),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,闻纳哈出伤,惊溃。胜遣观童谕之乃降……还至亦迷河, 复收其残卒二万余”。
今吉林德惠县东、九台市西之饮马河。《明史·冯胜传》:洪武二十年(1387),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,闻纳哈出伤,惊溃。胜遣观童谕之乃降……还至亦迷河, 复收其残卒二万余”。
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首祉乡。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。嘉靖四十年(1561)葺寨为城。
清初改木册长官司置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西南。雍正十三年(1735)废。清初改木册长官司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南板栗园。属施州卫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废。
在今河南西华县西二十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陈州西华县:“有邓门废陂。神龙中,令张余庆复开,引颍水溉田。”《清一统志·陈州府》:邓门陂“在西华县西二十里柳城侧,以邓艾故址,因名”。
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北黄浦乡。《明史·河渠志二》: 万历六年 (1578),潘季驯言: “淮决高家堰、黄浦口,水多东溃,堤弗固也。”
即他鲁河。今嫩江支流洮儿河。元代作托吾儿河。
又作泗安镇。北宋置,属长兴县。即今浙江长兴县西南五十四里泗安镇。以其保障吴兴、宜兴、广德、安吉四处,故名。《元史·伯颜传》:至元十二年(1275)十一月,“参政阿剌罕等为右军,以步骑自建康出四安”。即
唐天宝元年(742)改杂罗县为龙岩县,属临汀郡。治所即今福建龙岩市。明《八闽通志》卷2《地理·郡名》:龙岩县“以县有龙岩山名”。同书卷8《地理·山川》:龙岩山“在屏峰山下,有小石山突起,中有石穴容百许
清雍正十三年 (1735) 改施南土司置,属施南府。治所即今湖北宣恩县。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。1921年属施鹤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在湖北省西南部,东南邻湖南省。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面积2740
又作忽汗州都督府。唐先天二年 (713)置,属幽州都督府。治所即今吉林敦化市。因濒忽汗河(今牡丹江),故名。辖境相当今牡丹江上游、松花江中上游流域。后废。唐羁縻州。先天二年(713年)置,治今吉林省敦
唐贞观四年(630)置,属南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。八年(634)属霸州,十三年(639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