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

①商代都城。传有三亳: (1) 南亳,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,相传汤曾居此。(2) 北亳,在今河南商丘县北,相传诸侯于此拥戴商汤为盟主。(3) 西亳,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尸乡沟一带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自契至汤八迁,汤居亳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 卷155引《帝王世纪》 谓即 “今河南偃师县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是也”。

②商、周时邑名,在今河北望都县西北。《左传》: 昭公九年 (前533),王使詹桓伯辞于晋,曰:“及武王克商……肃慎、燕、亳,吾北土也”。


(1)古国名。(1)商、周时方国。在今河北省望都县北。《左传》昭公九年(前533年):“及武王克商,肃慎、燕、亳,吾北土也。”(2)春秋时西戎建立的国家。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宁公三年(前713年),“与亳战,亳王奔戎”。(2)商汤都城。《尚书·汤诰》:“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,诞告万方。”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汤始居亳,从先王居。”又作“”。《荀子·议兵篇》:“古者汤以薄,武王以滈,皆百里之地也。”其地自汉以来主要有以下诸说:一、杜亳说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“汤起于亳。”《集解》引徐广曰:“京兆杜县有亳亭(今陕西西安市东南)。”二、南亳说。《括地志》:“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,南亳(今河南商丘市东南),即汤都也。”(《史记·殷本纪》“汤始居亳”《正义》引)三、北亳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山阳郡薄县(今山东曹县东南)注引臣瓒曰:“汤所都。”《括地志》:“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。按:在蒙,即北薄也。”(《史记·殷本纪》“汤崩”《正义》引)王国维亦主此说。四、西亳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河南郡偃师县尸乡(今河南偃师市西):“殷汤所都。”《括地志》:“汤即位居南亳,后徙西亳,在偃师县西十四里,本帝喾之墟。”“河南偃师为西亳,……盘庚亦徙都之”(《诗地理考》卷五《商颂》引,《史记·殷本纪》“汤始居亳”《正义》引)。五、郑亳说。今河南省郑州市发现早商城址,有人认为即商汤时亳都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婺源州

    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婺源县置,治所即今江西婺源县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为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婺源县置,治今江西省婺源县。属徽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降为县。

  • 后潘村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湖州府:后潘村“元置巡司于此, 后废。明初洪武三年复置后潘巡司,今移于南浔税课局”。

  •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

    在今吉林舒兰市东南五十里小城镇东村。是金代开国元勋、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完颜希尹及其家族的墓地。墓地范围长十里、宽三里,分五个墓区。完颜希尹墓在第二墓区。完颜希尹是金初著名政治家、女真文字的创造者。后因统

  • 清洋陂

    在今福建晋江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泉州府晋江县: 清洋陂 “在府南。陂八十有二,洋陂最大,邑南诸洋俱受溉焉。自烟浦而西,水之小者为溪,大者为浦,溪浦分流之际,则筑土为陂,以溉溪旁之田。自南安县之九

  • 毋棳县

    西汉元封二年(前109)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华宁县南境。王莽时改名有棳。三国蜀改西丰,西晋泰始五年(269)复为毋棳,属兴古郡。永嘉五年(311)属梁水郡。南朝梁末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云南省

  • 卢山都督府

    唐贞观二十一年(647)以铁勒思结部置,属燕然都护府。治所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东南。总章二年(669)属安北都护府。后废。唐羁縻都督府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以铁勒思结部置,约在今蒙古国杭爱山南,推河上

  • 章揭拔

    西藏古代族部名。即章求拔。约当今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中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 “章求拔国,或曰章揭拔。” 地当吐蕃西南之悉立部落之西南。

  • 天山砦

    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北,接英山县及安徽金寨县界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二》:天山砦“在罗田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多云镇南。一名天堂砦,元末徐寿辉尝据此”。

  • 南阳洲

   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岳州府临湘县: 南阳洲 “在县 (治今陆城镇) 西南五里江中。广饶可耕”。

  • 榆林馆

    辽置,在今辽宁建平县北五十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