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井监
北宋宣和四年(1122)改陵井监置,治所在仁寿县(今四川仁寿县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0隆州:“诏以(张道)陵为高士之名, 当隐其称,乃改为仙井监。”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、井研二县及双流县东南地。南宋隆兴元年(1663)改为隆州。
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改陵井监置,治仁寿县(今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仁寿、井研县地。属成都府路。南宋隆兴元年(1163年)改为隆州。盛产井盐。
北宋宣和四年(1122)改陵井监置,治所在仁寿县(今四川仁寿县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0隆州:“诏以(张道)陵为高士之名, 当隐其称,乃改为仙井监。”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、井研二县及双流县东南地。南宋隆兴元年(1663)改为隆州。
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改陵井监置,治仁寿县(今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仁寿、井研县地。属成都府路。南宋隆兴元年(1163年)改为隆州。盛产井盐。
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临沂、费县、峄县、郯城四县析置,治漫子 (漫溪村,今山东苍山县西北车网镇东南八里)。为纪念1940年牺牲的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同志而命名。1950年5月撤销,并入苍山县。旧
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,胥门外五里。《吴地记》: 胥门 “西南五里有越来溪”。北宋朱长文 《吴郡图经续记》 卷中: “越来溪在吴县之境,自太湖过横山至于郡城之西。盖越王由此水至于吴,故得此名。”
在今广东仁化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仁化县: 凉伞山 “在县南十五里。山形园耸。《志》云: 县南十里有书台岩,壁立千仞,岩窦隐见,无路可攀。又南五里即凉伞山也”。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建,在今贵州施秉县东瓮蓬洞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镇远府镇远县: 瓮蓬关在 “府西五十里。为戍守要地”。
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溧阳县置,属建康路 (后改集庆路)。治所即今江苏溧阳市。明初复为县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溧阳县置,治今江苏省溧阳市,属建康路(后改名集庆路)。十五年升为府,十六年,
在今广东陆丰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惠州府》:内洋山“在陆丰县东北六十里。旧名三白山。巨石对峙,循径而入,山涧屈曲。明季贼首杨子亮据此。今居民丛集,改曰内洋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广东省陆丰市东北。中巨石对峙,循
西晋郭瑀建,名马蹄寺。明改普观寺。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普观寺“在张掖县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。《行都司志》:内有浮屠塔,古名马蹄寺。有石门二十、石洞七,广狭不一,俱
即今安徽泾县东北五里双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泾县: 桑坑镇 “县东北五里有桑坑山,元置巡司于此,寻改置于县东三十里之巧坑。明洪武中,改建茹麻口巡司于茹麻岭下”。
①在今山东乳山市南。乳山河由此入海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乳山 “在宁海州西南一百六十里。《宋史》 登州有乳山砦”。②在今湖北红安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一》: 乳山“在黄安县西北六十里。在仙居崖,
①又名温河。在今河北抚宁县东五十里。《水经·濡水注》: 温水 “出肥如城北,西流注于玄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抚宁县: 温河 “源出口外孤石峪,旁有温泉堡,裂头诸山之水汇流于此,分为二支,西曰汤河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