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隆县
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)置,为隆城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8蓬州引《元和志》:仪隆县“以山名”。西魏改为隆城县。北周保定四年(564)复为仪隆县。隋属巴西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于县置方州,八年(625)州废,属蓬州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)移治平溪(今仪陇县)。天宝初属蓬山郡,乾元初复属蓬州。大历初避庙讳改为仪陇县。
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)置,为隆城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8蓬州引《元和志》:仪隆县“以山名”。西魏改为隆城县。北周保定四年(564)复为仪隆县。隋属巴西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于县置方州,八年(625)州废,属蓬州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)移治平溪(今仪陇县)。天宝初属蓬山郡,乾元初复属蓬州。大历初避庙讳改为仪陇县。
明置,属宁夏右屯卫。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。
战国燕邑,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孝成王七年 (前259),“武垣令傅豹、王容、苏射率燕众反燕地”。秦置武垣县。古邑名。战国燕邑,即今河北省肃宁县东南武垣城。秦置为县。赵孝成王七年(前
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。山势陡险,径路幽曲。清乾隆末苗民吴八月于此起义。
又作大砬子、和龙峪。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。清宣统元年(1909)置和龙县于此。民国魏声龢《吉林地志》:“和龙县,土名和龙峪,又名大砬子。”即此。
明置,属盖州卫。在今辽宁盖州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盖州卫: 背阴寨堡在 “卫西北十五里。又西北有平山堡,八角湖堡”。
明洪武九年 (1376) 置,属辽东都司。治所在今辽宁海城市。清顺治十年 (1653) 改为海城县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置,治海州故城(今辽宁海城市)。属辽东都司。后废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,位于安渡滩西南。低潮露出,为一东西长、南北窄的完整环礁。东侧有数块海拔1.5—3.0米的珊瑚礁块。中国渔民向称石公厘,因环礁边缘一个个竖立的礁石如石人,围成篱笆状,故名。1935
蒙古宪宗七年 (1257) 在爨族地置失万户,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改置普安路总管府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东旧普安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盘县特区、兴义、兴仁、安龙等市县地。十六年 (127
亦名团湖、独山湖。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南白兔湖、菜子湖一带。《寰宇记》卷125桐城县:“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。在县南六十里……湖中出两小山,亭亭峻险, 白石皎焉。二水相连,遂为团亭、白石之号。”《清一统志·
在今安徽萧县西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 “今萧县西有鸿沟亭。” 即 《春秋》 鲁国之 “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