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城
南朝梁筑。故址在今江西奉新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106洪州奉新县:余城“在县西一十五里。《梁书》云,于庆入洪州,进攻新吴县,余孝顷起兵拒之,因筑此城。周回三里一百五十步”。
南朝梁置,在今江西省奉新县西。属奉新县。后废。
南朝梁筑。故址在今江西奉新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106洪州奉新县:余城“在县西一十五里。《梁书》云,于庆入洪州,进攻新吴县,余孝顷起兵拒之,因筑此城。周回三里一百五十步”。
南朝梁置,在今江西省奉新县西。属奉新县。后废。
南朝梁置,治所在阳春县(今广东阳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春市地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后废。南朝梁置,治阳春县(今广东阳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春市一带。隋开皇时废。
清光绪八年(1882)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玛喇巴什城(今新疆巴楚县西南阿克萨克马热勒)。光绪十年(1884)属新疆省。二十八年(1902)徙治巴尔楚克城(今巴楚县),改为巴楚州。清光绪八年(1882年
西周封国。姬姓。国都原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,后迫于陈而南迁,在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南顿镇,为楚附庸。《左传》: 僖公二十三年 (前637),“秋,楚成得臣帅师伐陈,遂取焦夷,城顿而还”。杜注:“顿国,今汝阴
即今越南北部河宣省宣光县。《清史稿·越南》: 光绪十年 (1884),“唐景崧与刘永福、丁槐军攻宣光,力战大捷”。
①战国赵武灵王置,秦时治所在云中县(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、大青山以南、卓资县以西,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。西汉辖境缩小。东汉属并州。东汉末废。②北魏置,为朔州治。治
清宣统二年 (1910) 置,属宁远府。治所即今四川昭觉县。昭觉为 “交脚” 谐音,彝语意为 “倾斜的坝子”。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1955年属四川省。在四川省
在今广东惠州市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归善县: 寅山 “在县东北十五里。多出茯苓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 160归善县: 寅山,“ 《南越志》 云: 欣乐县北有寅山,青松紫干,四衢皆竦,其下多茯苓焉”。
在今湖北随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随州: 铁岭寨在 “州西八十里”。
元末明玉珍改南平綦江长官司置,属播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綦江县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四川卷: 綦江县以綦江 (水) 为名。明洪武中改属重庆府。《明史·神宗纪》: 万历二十七年(1599),“杨应龙陷綦江
北宋置,属清湘县。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