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脸城
又名招苏城。在今吉林梨树县北八里招苏台河右岸。为金天德二年 (1150) 以后韩州城遗址。
村名。在吉林省梨树县中部。属白山乡。人口800。因古城得名。主产玉米。梨桑公路经此。偏脸古城系辽、金时所筑,因依山修筑,方向不正,地势不平,故名。
又名招苏城。在今吉林梨树县北八里招苏台河右岸。为金天德二年 (1150) 以后韩州城遗址。
村名。在吉林省梨树县中部。属白山乡。人口800。因古城得名。主产玉米。梨桑公路经此。偏脸古城系辽、金时所筑,因依山修筑,方向不正,地势不平,故名。
今河北望都县东南四十五里柳絮村。《史记·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》: 元朔五年 (前124),封中山靖王子刘盖为 “柳宿侯”。即此。
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红螺岘镇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二》:古虹螺山寨“在府治西五十里。……土人相传疑渤海时建。《通志》:其遗墟周二里三百三十四步,有门三,今圯”。
南宋绍兴二年(1132)置,属长溪县。即今福建福安市南白沙。
在今陕西子长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延安府一》: 高柏山 “在安定县 (治今子长县西北安定镇)北八十里,怀宁河出此。疑即 《汉志》 阳周县南之桥山也”。
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北。一说在今平原县东南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初平三年(192),公孙瓒“遣兵至龙凑挑战,绍复击破之”。即此。古黄河渡口。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北。为军事要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初平三年(1
又作玩突。辽五国部之一。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万里和通。《辽史·营卫志下》 五国部越里笃国: “圣宗时来附,命居本土,以镇东北境,属黄龙府都部署司。重熙六年,以越里吉国人尚海等诉酋帅浑敞贪污,罢五国酋
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於潜县:杨岭“在县(今于潜镇)西南二十五里,路通昌化”。
即今河北沧县西北杜生镇。1939年晋察冀边区置建国县治此。
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,为茅山高峰之一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大茅峰“在崇寿观北。《旧记》云在崇僖观北独高处,昔青童道君乘飚舆少憩于此,今犹有故飚轮之迹。山之半有绣衣亭,昔三天使者衣绣衣执金册以九锡之命
在今河北安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安平县: 院西口河在 “县北二十五里。其西通博野县沙河、滋河、唐河,三水分流经此入饶阳县界,注于滹沱。今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