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元城县

元城县

①西汉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沙鹿旁(今河北大名县东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元城县注:“应劭曰: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, 因而遂氏焉。”三国魏为阳平郡治。北魏属魏郡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六年(586)复置,属魏州。移治古殷城(今山东莘县西南),大业初属武阳郡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)并入贵乡县。圣历二年(699)复置,移治王莽城(今大名县东北)。开元十三年(725)又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(旧府城),并与贵乡县同治。五代唐改名兴唐县,后晋复名元城县。北宋为大名府治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并入大名县,寻复置,为大名路治。明为大名府治,洪武三十一年(1398)移治今大名县。1913年并入大名县。

②南朝宋侨置,属阳平郡。寄治无盐县(今山东东平县东南)。北魏移治今宁阳县南。


古旧县名。西汉置。治今河北省大名县东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“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,因而遂氏焉。”属魏郡。三国魏属阳平郡。西晋为阳平郡治。东魏天平初改属魏尹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复置,移治今山东省莘县朝城东北。属魏州,大业初属武阳郡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年)并入贵乡县,圣历二年(699年)复置。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,与贵乡县同为魏州治。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年)改为兴唐县,晋复旧名。宋、金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、大名府路治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并入大名县,后复置。为大名路治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移治今大名县,为大名府治。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后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治。1913年裁府,并元城县入大名县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冀南行署曾设此,1949年仍并入大名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郇州

    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郿县 (今陕西眉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眉县地。三年 (620)废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斜谷城(今陕西眉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眉县一带。三年废。

  • 海安镇

    本海安县,后废为镇。北宋属海陵县,即今江苏海安县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1943年为紫石县治。1948年复改海安县。(1)在江苏省海安县中部、新通扬运河南岸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76平方千米。人口17.5

  • 临溪堡

    北宋元丰七年 (1084) 置,属融州。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林溪乡。后废。北宋元丰七年(1084年)置,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林溪。

  • 杏花沟

    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前屯卫:杏花沟在“卫东北三十五里”。

  • 思义殿

    北魏平城宫殿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 太和四年 (480) 九月,“乙亥,思义殿成”。太和十六年 (492) 正月 “戊辰,帝临思义殿,策问秀孝”。

  • 卑犹山

    亦名徐杭山、徐侯山。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 “越王乃葬吴王以礼,于秦余杭山卑犹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》: 夫差墓“在长洲县西北卑犹山”。即“秦余杭山”。

  • 龟胜山

    一名万胜堆。在今四川德阳市北二十里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9德阳县:“(鹿头山下)有龟胜山道场,乃高崇文破刘辟处。初,辟据鹿头关,高与之对垒屯营,有神龟由壁门来,蹲于牙旗之下,公命投之远涧。翌日复至

  • 顿逊国

    亦称典孙或典逊。在今缅甸南端之丹那沙林附近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788引竺芝 《扶南记》 曰:“顿逊国属扶南。” 《梁书·海南诸国列传·扶南国》:“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,在海崎上,地方千里,城去海十里。

  • 范河城

    亦作汎河城。明正统间建,为汎河千户所治。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三十里凡河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铁岭卫: “范河城在卫南,亦曰汎河城,正统四年置汎河千户所于此。”

  • 松滋县

    ①西晋置,属安丰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十五里。隋开皇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蓼州,七年 (624) 废。②东晋侨置,属寻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。《宋书· 州郡志》 松滋县: “江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