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兴州

兴州

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嘉宁县(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名峰州。

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东益州置,治所在武兴郡武兴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。隋大业初改为顺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改兴州, 治顺政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天宝元年(742)又改顺政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兴州。南宋开禧三年(1207)改名沔州。

③唐渤海国置,属中京显德府。治所在盛吉县(今吉林桦甸市东南白山镇附近;一说在今安图县西南二道镇之报马城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桦甸市东南、靖宇县东北,抚松县北相连地区。辽废。

④北宋天禧四年(1020),西夏李德明置,定为国都。治所在怀远镇(今宁夏银川市)。辖境相当今宁夏银川市地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元昊“仍居兴州,阻河依贺兰山为固”。明道二年(1033)升为兴庆府。

⑤辽置,治所在常安县(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市北部及铁岭县南部地。金废。

⑥金承安五年(1200)置,治所在兴化县(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市及滦平县地。元属上都路。明洪武中改置为兴州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卫。

⑦金末改合河县置,治所即今山西兴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兴县地。明洪武二年(1369)降为兴县。


(1)南朝梁置,治嘉宁县(今越南富寿省越池东南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峰州。(2)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东益州置,治汉曲县(隋改顺政县,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略阳县地,其后略小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顺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兴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顺政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又为兴州。南宋绍兴中为利州西路治。开禧三年(1207年)改名沔州。(3)渤海国置,治盛吉县(今吉林安图县二道镇报马城)。属显德府。辽废。(4)北宋天禧四年(1020年)西夏李德明升怀远镇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。辖境约相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及附近区域。西夏明道二年(1033年)升为兴庆府。(5)辽置,治常安县(今辽宁铁岭市南懿路)。金废。(6)金承安五年(1200年)置,治兴化县(蒙古至元二年〔1265年〕改名兴安县,今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)。属北京路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北省承德市及隆化、滦平等县地。蒙古中统三年(1262年)改属上都路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改置为兴州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卫。(7)金升合河县置,治今山西省兴县。属岚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兴县地。明洪武二年降为兴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得州

    元置,属保宁路。治所在今四川平昌县东北笔山乡境。至元二十九年 (1293) 废。

  • 两角山

    ①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北水洞乡境,与孤云山相近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7巴州:两角山“在难江县北九十里。王子韶诗云:孤云两角, 去天一握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南江县“北有两角山”。②在今陕西南郑县西南。《舆地

  • 白茅湾

   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,东近桑落州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承圣元年(552),“陈霸先帅甲士三万,舟舰二千,自南江出湓口,会(王)僧辩于白茅湾”。即此。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,东近桑落洲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

  • 红龙池

   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少林寺东石壁,寺有清泉水池。清道光《蓟州志》卷2:少林寺东,“石壁凿红龙腾跃水面,旁镌‘红龙池’三隶字,……前有‘大定七年’四字”。

  • 店口市

    即今浙江诸暨市北五十六里店口镇。清光绪 《诸暨县志》 卷42: 店口市 “在六十一都义士桥东。旧在中里 (原注: 即今中村),明万历间移此”。

  • 汾丘城

    即汾。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。《水经·颍水注》:“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,历罡丘城南,故汾丘城也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颍川郡襄城县“有汾丘”。

  • 怀昌州

    西魏废帝二年(553)置,治所在怀宁县(今陕西西乡县西)。北周天和五年(570)废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置,治怀宁县(今陕西西乡县西)。北周天和五年(570年)废。

  • 桃侯国

    西汉初元元年 (前48) 改桃县置,属信都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。新莽废。汉高祖封刘襄置,治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。属信都国。后国除为桃县。初元元年(前48年),元帝又封广川缪王子良为桃炀侯,重置桃侯

  • 齐郡

    ①西汉改临淄郡置(旧说秦即称齐郡),治所在临淄县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、青州、临朐、广饶等市县地。旋改为齐国。元封元年(前110)复为郡。东汉改为国。东晋时又改为郡。北魏时移治

  • 木李溪

    在今湖北恩施市东。为清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木李溪在“卫东三百里。源出长望洞,曲折数百里,沿溪万山深僻,旁地平旷可耕作。元末士民多避难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