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江水
即今广东南雄县西北之凌江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3南雄州: 凌江水 “在城西北百步。湫泺交会,清冷弥漫,为州襟带。耆旧云: 天禧中,凌皓知保昌县,兴水利,农感德不忘,因号凌江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南雄府保昌县: 凌江水 “在城西北。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。南流绕巾山西麓而南出,至城西,合于祯水”。
即今广东南雄县西北之凌江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3南雄州: 凌江水 “在城西北百步。湫泺交会,清冷弥漫,为州襟带。耆旧云: 天禧中,凌皓知保昌县,兴水利,农感德不忘,因号凌江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南雄府保昌县: 凌江水 “在城西北。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。南流绕巾山西麓而南出,至城西,合于祯水”。
北宋崇宁三年 (1104) 置,属沅州。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沅州 “便溪砦” 条下: “又若溪砦,在州西二十里。宋至和中,溪州蛮彭士义作乱,寇辰州界,据守若溪地。既而其兄师晏
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乌兰县西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北左翼旗: “牧地在布隆吉尔河南岸。东至哈喇诺尔,南至科尔鲁克,西至窝果图尔,北至伊克柴达木。”
①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松韶。《清一统志·曲靖府》: 松韶关 “在沾益州南一百里。旧有土巡检司李姓。今裁,改置关”。②明宣德九年 (1434) 置,在今云南沾益县北松韶关。后废。
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庆远府》:古浪溪“一名乾溪。源出罗山,东北流入金城江”。
①东晋永和七年 (351) 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元溪县 (今广东德庆县东)。南朝宋初移治龙乡县 (今广东罗定市南),元嘉中移治端溪县 (今广东德庆县)。南齐移治威城县 (今广东郁南县南),梁复治端溪县。
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。灵泉寺始建于东魏,初名宝山寺。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。石窟规模不大,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,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。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,俗称道凭石堂,
①汉平舆县之误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豫州汝南郡:“平乐令,汉旧县”。清赵翼《廿二史考异》:“疑是平舆之误。”②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)置,属始安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恭城河西北岸。《元和志》卷37平乐
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电白县 “宝山” 条内: “鉴山在县北三里。旧有银坑。下有溪,澄澈如镜,即鉴江之源也。”
唐贞观五年 (631) 以处党项羌置,为羁縻州,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东南境或红原县南境。后废。
蒙古至元七年(1270)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应昌县(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西南四里)。《元史·特薛禅传》:“至至元七年,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请于朝曰,‘本藩所受农土,在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