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陇山
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剑州阴平县:“有十八陇山, 山有陇十八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4阴平县:十八陇山“在县西南五十里,高千余丈,冈峦连属十八垅,因以为名。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,六垅在当县界”。
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剑州阴平县:“有十八陇山, 山有陇十八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4阴平县:十八陇山“在县西南五十里,高千余丈,冈峦连属十八垅,因以为名。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,六垅在当县界”。
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上马桥长官司: 高洞山 “在司北二里”。
北宋大观元年(1107)置,治所在归仁县(今广西南丹县西南)。四年(1110)废州、县为靖南砦。政和七年(1117)复置,宣和三年(1121)又废为靖南砦。北宋大观元年(1107年)置,治归仁县(今广
①在今山西潞城县西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45潞城县:“玉女泉在县西北五里。深五尺,未尝盈竭。泉内时有白气升出,蒙覆其上则有雨,时人谓之玉女披衣,恒以为候。”②即今湖北应城市西南汤池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7德
①一名铜井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南。明王鏊 《姑苏志》 卷8: 铜坑山 “在邓尉山西南。一名铜井。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,皆成铜,故名”。②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一百十六里,与淳安县接界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 卷
①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置,属普安卫。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西南乐民镇。清废。②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置,属雷州卫。治所在今广东遂溪县西南乐民镇。清顺治中废,拨雷州右营外委驻防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
①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治城羌族乡南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龙安府》:甘泉“有泉甘冽,岩石上刻‘甘泉古迹’四字”。县旧名石泉以此。②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南,东入洛河。县以此名。《寰宇记》卷36甘泉县:“甘泉在县南岩
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九十里驻操营镇。为石河出口要道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9临渝县图:北有驻操营。
即今云南永平县西郊之西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8永平县: 和丘山在 “县西三十里。高千余仞,云合即雨”。按,里距有误。“西山晚翠” 为永平八景之一。
1935年改临江设治区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。王树五《云南省市县名考释》:“‘宁江’一名则取‘临江’二字之谐音而成。”( 《地名集刊》 1986年第2期) 1949年迁治
即今四川城口县南明通镇 (明通井)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厅》: 明通关 “在厅东二百里。明置巡司。今裁”。